榆树市大坡镇西许村曾是有名的“牛粪村”,因为村里养牛户多,产生的粪污无处排放,都堆在村头巷尾,冬天堆得像小山一样高,夏天臭气熏天、蝇虫乱飞。而如今的西许村,村道两旁绿树成荫,家家户户房前屋后干净整洁,全然不见“牛粪”踪影。能有如此改变,村头的“堆沤发酵池”就是秘密所在。
“这都是夏天沤的肥,底层铺的是秸秆,养牛户把牛粪直接倒在这个池子里,我们再加入益生菌和发酵剂,经过天的发酵就成了有机肥,趁着收完地正好把这些有机肥下到地里,可以增强地力。”西许村*总支书记卞永超说。
秸秆成了饲料喂养畜禽,畜禽产生的粪污经过处理再变成有机肥还田,又成了农作物的养分。朴素的农业循环既为农民增收致富,又为乡村最大限度保留了宜居和美的乡愁。
综合种养稻田里的“大食物观”在德惠市稻蟹综合种养示范区长义家庭农场,新磨出来的稻米晶莹剔透,车间里弥漫着新鲜而浓郁的米香。负责人李长义介绍,今年的蟹田米质量非常好,订单已经排到了来年,收益至少提高三成。来自全省的稻农也常来观摩学习,咨询种植养殖窍门。
“开展稻渔综合种养,节省农药、化肥、人工成本,收获的稻米优质优价,加上养殖的鱼、蟹等水产品,有效提高了收益。”市水产技术推广站技术相关负责人于林海介绍,稻渔综合种养投资少、推广易、见效快、效益好,部分农户通过改善环境、增加设施,实现了种植、养殖、休闲一体化发展,拓展了增收空间。
稻渔综合种养具有一田两用、增质增效的优点,在提升稻米品质的同时,还能增加额外收入。我市年开始尝试该种养模式,到年,种养面积从亩发展到12.5万亩,农业经营主体达40余家,围绕蟹田米注册商标20余个,带动农民就业约0人,综合增收1.34亿元。稻渔综合种养产业规模持续壮大,发展质量和效益稳步提升,也帮助农民树立了“大食物观”。
粪污利用为黑土地注入养分“现在已经开始进原料了,前期有一个发酵阶段,发酵20天之后进行制肥、包装,成品就可以出来了。”位于德惠市布海镇义和村的吉林德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物有机肥厂里,负责人陈伟和工人们正在为生产做准备。
陈伟说的“原料”是秸秆与畜禽粪污。这个10万吨生物有机肥厂建设项目今年3月初开始动工建设,目前各车间设备已经安装完毕,即将投产。项目投产后,可大幅度提升全市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水平。预计年可处理畜禽粪污30万立方米、玉米秸秆12万立方米;年可生产10万吨优质有机肥、2万吨生物质颗粒燃料,实现产值1亿元。
“秸秆经与畜禽粪污按比例混合发酵后,成为有机肥,可以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增强土壤的通透性和保水能力,促进土壤微生物的繁殖活动,为黑土地注入养分。”德惠市农业高级工程师李芳财介绍,这其中,是否使用有机肥对黑土地的保护很关键。
到年,我市畜禽粪污综合利用机构已发展到43家,有机肥年生产能力约为万吨。
生态闭环乡村振兴新动力年,长春市佳龙农牧食品发展有限公司发起了德惠市现代化养殖种植生态循环产业基地项目,并加紧推动。构建种植业和养殖业紧密衔接的生态农业模式,依托本地农产品加工支柱产业优势,建设种养一体、有机生物链循环、零污染排放的生态农业循环经济项目。
“这个项目总规划占地面积30万平方米,重点建设智慧农业、生猪繁育养殖、肉食品加工、仓储冷链物流、技术研发和农业技术服务推广等项目,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促进循环农业发展,提升产业规模和核心竞争力。”长春市佳龙农牧食品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李韦澄介绍说。
据了解,该公司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现有吉地嘉禾现代农业、沃承生物科技、佳龙牧业3家子公司和吉地万福等十几家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已形成高效完整的全产业链条,实现了生态闭环。生态循环产业基地项目的实施,不仅对区域内种植业、养殖业的发展将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带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还可以通过发展农产品加工、休闲观光等产业,解决当地更多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在龙头企业带动下,循环农业正成为我市乡村振兴发展的新动能,传统农业依赖资源消耗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向依靠生态型农业资源循环的发展方式,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发展新路子。
来源:榆树市、德惠市、长春日报
编辑:刘碧滢
责编:陈思秀
校对:张吉、王更月
监制:谢晓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