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牟县简介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为何吕布会输东方学习读书会
TUhjnbcbe - 2021/3/2 23:48:00
北京儿童医院白癜风 http://pf.39.net/bdfyy/bdfrczy/140306/4349563.html

最近在整理中牟县历史《人物卷·邑令》,发现有一位叫王学的县令,他为人很有个性,做事很有特色,他集文人的清高、官员的清廉、做人的耿直、平民的贫困为一身,是一位别具一格的县令,让印象深刻。

王学,山西寿阳人,生于永乐已丑年(年)卒于成化已末年(年),娶到闫氏,她很闲淑,是王学的贤内助。他宣德年间(年--年)中举人,授渭南县教谕,此官职主要掌文庙祭祀,教育所属生员。在此任有清廉的名声,受到渭南人一致赞誉。有个孙的府尹接见他时,看到他衣服已经破旧了,就拿了一套衣服给他,王学立即高声拒绝,弄得府尹很不好意思。这个府尹很大度,不仅没有记恨,反而很欣赏,还向朝廷举荐他。任满,被朝廷考核为优异,成化二年(年)被任命为中牟县令。

在中牟县任上,王学令行禁止,爱民如子。他一直保持着一个习惯,拜见上级官员从不下跪,只是对他们做揖。也有耍官威的,非要他下跪,都被毫不留情的给顶回去,无论对方怎么喝斥,始终不肯下跪。这里解释一下,明代时,下级官员见上级官员是不用行跪拜之礼的,一般都是弯腰作揖。《明会典》记载:"嘉靖八年令、巡按、御史於守令官、不许作威挫辱。知府相见、不许行跪礼,凡官员公座。"即便是秀才,也是功名在身,见到官员也可以不跪拜。何况王学是举人功名加县令身份。不过当时下级官员见到上官时普遍会行跪拜之礼。王学偏偏不愿意这样做。久而久之,王学不跪拜上官的名声就传开了。于是同僚们背地里都叫他"强项令"。"强项令"是一个很有名的典故,说的是东汉初为洛阳令,湖阳公主(光武帝刘秀的姐姐)的奴仆光天化日之下行凶杀人,然后躲在公主府里不出来,官差也不敢去公主府里抓人。董宣上任后,天天守在公主府门口等。这一天公主外出,那个杀人的奴仆正好跟随。于是董宣就拦住公主,抓住凶手,当街宣布罪状把他正法。湖阳公主就去找他弟弟光武帝刘秀告状。刘秀让董宣给湖阳公主磕头谢罪,董宣死活不同意,让人强按,董就用两手支着地,始终没有低头,刘秀对董宣这种倔强劲头也无可奈何,最终只得做罢。这个绰号是对王学性格刚正不阿的肯定。

同治九年《中牟县志》插图截图

很快王学其人其事及绰号也传到京城,成为高官们茶余饭后的谈资。这一天,有位钦差奉旨巡察河南,据传这位钦差很有威势和魄力。这天他要出动身去河南,同僚们摆酒送行。席间有人和他开玩笑说:"你这次去河南,要是能让那位王县令给你行跪拜之礼,那你就是真有魄力,"钦差也是素闻王学"强项令"的大名,沉吟片刻:"可以一试。"他进河南特意在中牟县停留,按惯例,钦差到辖区,县令必须去拜见。果然,王学见到钦差后深施一礼,只是作个大揖而已。钦差看到此景,有些失落,若是这样回去没法在同僚面前交待。就盘算着如何让这位"强项令"给自己行跪拜之礼。王学看到钦差有些走神,脸色凝重,一时不知如何是好,也愣在那不敢动。忽然钦差朗声说道:"贵县,听说你也是饱读诗书之士,我有一联想请贵县对下联:鲁恭三异垂青史。"王学一听有些不解,这是拜见钦差的庄严场合,怎么对上对联了?还没等他反应过来,钦差自己就说出下联:"王学一廉达紫宸。"王学一听钦差对自己如此赞誉,把自己比做鲁恭,还说自己清廉之名已经传到京城,赶忙跪下致谢。此后,王学更是名声远播。在王学即将任满前,河南巡抚(河南省长)重点向朝保举王学,推荐信中有这样两句话:"冰蘖之操可通神明,刚正之气可贯金石。"这是对他冰清玉洁的操守、刚正不阿的性格予以很高的肯定。随后朝廷下令调王学去嵩县任职。

在嵩县任上,王学依然保持他的本色。被当地的豪强恶吏陷害被免去官职,随后郁郁而死。他儿子王清原本想把他的灵柩运回山西寿阳老家安葬,无耐却发现,他的父亲做官27年,给留下的家产太少了,即使卖光家产都凑不够回家的路费。只好把草草他埋葬洛阳的洩上。可叹王学,一生清廉死后连个棺材都没有用上。到弘治七年(年)*门侍郎韩文久闻王学大名,专门到中牟县走访,一些老人说起王学,都流着眼泪说:"王县令是个好官啊!"。韩文又走访到洛阳,了解情况后,就出钱买了一口棺材让王清把其父的骨骸盛殓起来,并让他选择一个地方重新安葬。王清听说中牟县父老一直怀念父亲并且评价很高,就选择中牟县城东南青峰岭前的一座高岗上安葬。在埋葬王学的那一天,他的二儿子王平正好从杞县带着母亲的骨灰赶到,于是他们夫妇得以合葬。此事在当时传为异事,大家说他们是好人好报感动了上天。也应验了河南巡抚"冰蘖之操可通神明"之语。王清随后定居在中牟。

民国《中牟县志》截图

正德十年(年)二月五日夜,中牟退休知县张启做了一个梦,梦到一个年迈苍苍、骨瘦如柴的老者大声对他说:"我是以前的中牟县令王学,也算是有学识之人。我现在很无郁闷,你怎么没有听说过我的事迹呢?"张启很奇怪:王学死后第二年我才出生,我们俩没有什么交集,他怎么这样说呢?第二天一大早,王学的孙子、生员王纶上门拜访。他说要给爷爷立块墓碑,想请张启给写个碑文。张启回想到昨晚的梦,终于明白了。立刻满口答应,写了一篇《中牟令王公行实墓碣》。到万历五年(年)陕西三原县人李士达做中牟县令时又给王学立了一块大碑:"明清白吏王公之墓。"并抚恤王学的后人。到明朝末年,王学的墓碑被流寇损毁,顺治八年()时任中牟县令晋淑轼重新立了一块石碑,同治九年(年)时此碑还在。到民国二十五年(年)编撰的县志则记载:"明邑令王学墓在县东十五里板桥村"。通过走访一位五十多岁的板桥朱姓村民,他说板桥村的王姓都自称是王学的后裔,王学墓应该是该村王姓祖上从青峰岭迁葬过来,他亲眼见过墓前石碑,约有两米高,碑文有"清廉""县令"等字样。目前墓及碑不知其处。王学是中牟县历史上唯一获得"清白吏"称号的人。

王学有两个儿子:长子叫王清,娶郑州大使韩公的女儿,定居中牟;次子叫王平,娶杞县程公之女,依资料看他定居杞县。王清有两个儿子:一个叫王言,娶妻贾氏;一个叫王纶。王言有三个儿子:王文光、王文辉、王文显;王纶有一子:王文明。

赞曰:王学用一生演绎了文人的清高、官吏的清廉、操守的刚正、普通人的贫苦。他没有给子孙积攒钱财,却在中牟县留下一座"清白吏"的丰碑。其人其事堪称经典:清名苦一生,盛誉传千古!

推荐阅读:喜欢看的节目

1
查看完整版本: 为何吕布会输东方学习读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