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牟县简介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7天7位部委一把手重磅发声,传递出重
TUhjnbcbe - 2024/5/8 0:49:00
        

1月1日至7日,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自然资源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农业农村部、中国人民银行的7位部委“一把手”接受专访,传递出重要信息。

全文如下,一起来看!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然要求——科技部部长王志刚谈科技自立自强

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载人航天、嫦娥探月、天问访火、人造太阳、北斗导航、万米海试……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技创新取得举世瞩目的非凡成就,科技自立自强取得重大进展,我国成功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为我国科技创新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科技政策要聚焦自立自强”“要有力统筹教育、科技、人才工作”……关键时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再次为科技创新指明方向、定位和重点,强调以人才强、科技强支撑引领经济强、国家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更加强调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更加突出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靠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有力支撑。

年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迈上新征程,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聚焦自立自强的科技政策如何发力?怎样统筹教育、科技、人才工作?

“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更加凸显”

问: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科技政策要聚焦自立自强。对此,科技部有何考量和安排?将从哪些方面突破?

答: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科技政策与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社会政策作为支撑高质量发展的“五大政策”,科技创新在高质量发展中的位势和作用更加突出,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更加凸显。有巨大经济社会需求的牵引,中国科技创新必定会创造美好的未来。

科技自立自强是一个大国走向强国的必然要求。自立自强的内涵包括:用好体制优势,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不断完善;科技发展战略科学合理;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有力支撑国家发展战略实施;科技成果过硬;科技的渗透性、扩散性有力支撑国家发展、安全大局;在全球科技创新体系中有重要地位。

科技部研究制定了年党组一号文件,指导全国科技管理系统,加强前瞻性谋划、整体性推进。一是完善新型举国体制,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布局实施一批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二是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快建设国家实验室,重组全国重点实验室,建立中国特色国家实验室体系,强化高校和科研院所有组织科研,推动创新要素跨区域自由流动。三是提升基础研究原创能力,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规划,统筹部署需求导向和自由探索类基础研究,加强基础学科研究中心建设。四是促进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完善金融市场和金融工具对科技创新的支持机制。五是把握好科技自立自强与国际科技交流合作的关系,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积极参与全球科技治理,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

“教育是基础,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根本”

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有力统筹教育、科技、人才工作”,科技部下一步有何考虑?

答:党的二十大报告将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考虑,并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进行统筹布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科技创新的任务部署特别强调“要有力统筹教育、科技、人才工作”,体现了我们党对现代化强国建设的规律性认识不断深化,没有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就不会有现代化强国。从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高度,为未来科技创新发展作出全新定位,明确了科技创新发展的战略目标和若干重点任务,指明了前进方向。

首先,教育是基础,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根本,三者有机统筹推进,才能系统地、最大限度支撑现代化国家建设。其次,要紧盯国家现代化建设重大需求,下更大的力度,突出重点统筹。

具体来说统筹教育、科技、人才工作的重点包括:一是战略统筹,三位一体推进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这三大战略,通过协同配合、系统集成,从而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二是目标统筹,要聚焦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三个强国目标要求协同发力,最终依靠科技创新不断夯实现代化建设根基,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新的成长空间、关键着力点和主要支撑体系,实现依靠创新驱动、人才支撑的内涵型增长。三是要素统筹,要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把教育、科技、人才因素统筹考虑。四是工作统筹,切实做好战略规划统筹、法律政策文化统筹、科技及相关资源统筹,加强顶层设计和系统推进。

“要跳出科技看科技”

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发挥好政府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中的组织作用。请问这一组织作用将如何发挥?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还有哪些亟待解决的重点难题?科技部又将如何发力?

答:重大关键核心技术是指体现国家意志、实现国家战略目标、解决国家发展和安全重大问题的技术。

在攻关方式上,要发挥我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这是核心要义,具体组织模式要根据需要攻关解决的科学、技术和创新问题,有针对性地作出安排,而不能简单理解为“大兵团”作战。在理念上、方法上,要跳出科技看科技,用技术推动、场景驱动等方法找问题,政府要提出重大关键技术的问题,并在战略科技力量建设、人才队伍培养使用、科技政策制度制定、科技资源配置、科研成果评价上作出重点安排。

同时要明确,政府不是科技创新的主体,也不是解决重大关键核心技术问题的主体,政府要做的工作是为大学、科研院所、企业等科技创新主体提供条件、提供环境、提出问题。如,国家发展和安全的重大战略和应用场景挑战如何转换为重大关键科技问题,重大关键科技问题如何凝聚国家高水平科技创新主体和各种科技创新资源,如何吸引高水平科技人才,如何评价及应用评价结果,如何在当前形势下开展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等。

关键核心技术要分层分类,对于国家与地方,对于不同的科技创新主体,答案不尽相同,政府既支持不同创新主体解决国家层面面临的“卡脖子”问题,也支持大学、科研院所、企业、地方自己设定的“卡脖子”攻关工作。

科技部将着力围绕如何按照“四个面向”解决重大问题,如何紧盯攻关目标,如何将有限的科技资源统筹好、发挥更大效能等重点,集中力量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不断完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

一是围绕国家战略利益和国之重器,坚持目标导向下的问题导向,加强顶层设计,完善工作机制,不断强化各类科技计划的统筹协调,系统化布局攻关任务。二是坚持场景驱动,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加快攻关产品推广应用,为新产品新技术迭代创新提供应用场景,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三是发挥好科研评价和结果运用,在为科研人员减负、营造良好创新生态和作风学风、使科研人员心无旁骛从事科学研究等方面下功夫,鼓励自由探索,完善人才政策,持续吸引更多高水平人才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参与攻关,贡献力量。

全力以赴稳工业,扎实锻造新优势——访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金壮龙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要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强调加强各类政策协调配合,并作出“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着力补强产业链薄弱环节”“大力发展数字经济”等一系列部署。

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做好经济工作意义重大。如何推进工业稳增长?怎样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

有信心、有条件、有能力推动工业经济稳步回升

问:过去一年工业经济运行态势如何?年,如何推动工业稳增长?

答:一年来,我们与各地区各部门一道,积极应对多种超预期因素冲击,落实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及时出台振作工业经济系列举措。年1至11月,我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8%,继续发挥工业稳定宏观经济大盘的“压舱石”作用。

不可否认,工业经济运行仍面临困难挑战,但更应看到,完备的产业体系和强大的内需市场的优势突出。年,优化疫情防控措施、存量政策、增量政策叠加发力,将大力提振市场信心。我们有信心、有条件、有能力推动工业经济稳步回升。

工信部将加大稳增长工作力度,加强各类政策协调配合,着重抓好四个方面工作:

一是加大稳增长政策供给和落实力度。加强部门协同、部省联动,落实落细已出台的各项政策和接续措施,加强工业经济运行监测调度、形势研判和政策储备,适时推出更多政策措施。

二是聚焦重点行业和地区,稳住工业增长基本盘。针对机械、石化、轻工、汽车、电子等支柱行业,分业施策、分类研究制定稳增长措施。针对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等新兴产业,打造更多新增长点。支持工业大省“勇挑大梁”,支持各地区发挥各自优势、实现增长目标。

三是全面实施“十四五”系列规划,提振制造业有效投资。对确定的重大项目、重大工程、重大专项,尽早启动实施,形成实物工作量。支持制造业企业瞄准高端、智能、绿色发展加大投入,加强制造业重大外资项目服务保障。

四是积极扩大消费,以高质量供给引领创造新需求。实施新能源汽车领跑强基工程,开展智能网联汽车准入试点。深入实施“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行动,推进绿色智能家电、绿色建材下乡活动,大力培育信息消费示范城市,促进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发展。

锻长板、补短板、强基础,全面提升产业体系现代化水平

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工信部将采取哪些具体措施?

答: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关键在振兴制造业。我们将锻长板、补短板、强基础,全面提升产业体系现代化水平,重点抓好五个方面工作:

一是提高重点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找准关键核心技术和零部件薄弱环节,深入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工程,完善“揭榜挂帅”等市场化机制,扎实开展强链补链稳链行动,集中优质资源合力攻关。

二是深入推进产业基础再造。聚焦核心基础零部件、核心基础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关键基础软件、先进基础工艺和产业技术基础,大力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在重点领域布局一批产业基础共性技术中心,再培育若干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积极发挥重点实验室作用,努力突破一批关键急需基础产品。

三是巩固优势产业领先地位。加快5g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深化“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推进6g技术研发。壮大新能源汽车产业,全面提升光伏产业竞争力,推动船舶行业高质量发展。

四是狠抓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培育一批具有资源掌控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大力推进企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深入实施智能制造工程,全面推行绿色制造,锻造新的产业竞争优势。

五是加快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加快人工智能、生物制造、物联网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发展,实施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专项行动,研究制定未来产业发展行动计划,加快谋划布局人形机器人、元宇宙、量子科技等未来产业。

加大纾困帮扶力度,稳住市场预期提振企业信心

问:年,助企纾困将有哪些新举措,如何稳预期强信心?

答:应对诸多超预期因素,我国及时出台一系列纾困解难政策措施。在各项惠企政策支持下,广大中小企业自强不息、迎难而上,展现出强大的韧性和活力。

当前,中小企业平稳发展的困难挑战依然较大,工信部将进一步强化政策惠企、环境活企、服务助企、创新强企、人才兴企,全力推动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

具体包括持续优化发展环境,健全中小企业法规政策体系,持续开展中小企业发展环境评估和中小企业发展综合督查,开展减轻企业负担专项行动;加大纾困帮扶力度,协调推动阶段性惠企政策接续与完善,出台助力中小微企业稳增长、调结构、强能力的若干措施;促进专精特新发展,力争到年底,全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超过8万家、“小巨人”企业超过1万家;构建优质高效服务体系,健全国家、省、市、县四级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建设一批中外中小企业合作区,健全中小企业海外服务体系,帮助中小企业“走出去”。

夯实基础拓展应用,提速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

问: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工信部将有哪些具体举措?

答:数字经济是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也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优势。我国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技术领先的网络基础设施,建成开通5g基站万个,千兆光网具备覆盖5亿户家庭的能力。工业互联网广泛融入45个国民经济大类,数字经济赋能实体经济的作用日趋凸显。

年,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以数字技术创新突破和应用拓展为主攻方向,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一是加快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深化5g、千兆光网建设,统筹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车联网部署应用。实施“宽带边疆”专项行动,对有需求、有条件的地区建设“双千兆”网络给予大力支持。

二是推动数字产业创新发展。聚焦集成电路、5g、新型显示等重点领域,提升基础软硬件、核心电子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和智能制造装备供给水平。研究制定更好发挥数据要素作用的配套政策,打造世界级数字产业集群。

三是深化产业数字化转型。开展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推动工业互联网向工业园区下沉普及,打造一批5g全连接工厂,建设一批全球领先的智能工厂、智慧供应链,并向中小企业场景化、标准化复制推广。

四是加强网络和数据安全防护。强化网络基础设施安全防护能力建设,建立工业和信息化领域数据安全制度规范和标准,增强5g、工业互联网、车联网等新型融合领域安全保障能力。

五是优化数字经济发展环境。创新电信市场监管,指导督促平台企业合规发展,深化防范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等网络环境综合治理,全面加强用户权益保护。

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力提效有效支持高质量发展——访财政部部长刘昆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并作出“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在有效支持高质量发展中保障财政可持续和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可控”等多项部署。

年,积极的财政政策如何加力提效?怎样围绕市场主体精准施策?如何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

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力提效加大财政宏观调控力度

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这一部署如何理解?将从哪些方面加大力度、挖掘效能?

答: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财政政策取向、安排提出明确要求。会议提出“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体现了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兼顾了需要与可能、当前与长远、发展与安全。

当前我国经济恢复的基础尚不牢固,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仍然较大,外部环境动荡不安。应对这些风险挑战,要求我们加大财政宏观调控力度,优化政策工具组合,在有效支持高质量发展中,保障财政可持续和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可控。

加力,就是要适度加大财政政策扩张力度。一是在财政支出强度上加力。统筹财政收入、财政赤字、贴息等政策工具,适度扩大财政支出规模。二是在专项债投资拉动上加力。合理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规模,适当扩大投向领域和用作资本金范围,持续形成投资拉动力。三是在推动财力下沉上加力。持续增加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向困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倾斜,兜牢兜实基层“三保”底线。

提效,就是要提升政策效能。一方面,完善税费优惠政策,增强精准性和针对性,着力助企纾困。另一方面,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更好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有效带动扩大全社会投资,促进消费。同时,加强与货币、产业、科技、社会政策的协调配合,形成政策合力,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

围绕市场主体精准施策更好发挥专项债效能

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注重围绕市场主体需求施策”“大力提振市场信心”,年财政政策有何具体安排?

答: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从改善社会心理预期、提振发展信心入手,纲举目张做好工作”。我国经济正处在“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面对困难,稳定预期、提振信心尤为关键。

近年来,我们实施了一系列减税降费政策,有效改善了市场主体预期。特别是年实施大规模增值税留抵退税,全年新增减税降费和退税缓税缓费超过4万亿元,帮助企业渡过难关。

年,财政部门将围绕市场主体需求精准施策,助力企业减负增能。一是助企纾困。根据实际情况,对现行减税降费、退税缓税措施,该延续的延续,该优化的优化,并持续整治违规涉企收费。二是激发活力。在财政补助、税费优惠、政府采购等方面,对各类市场主体一视同仁、平等对待,优化企业发展环境。三是支持就业。统筹运用财政政策工具,多渠道支持稳岗扩岗,帮助高校毕业生、农民工、脱贫人口等重点群体就业创业。

问:年专项债落地使用情况如何?年,在推动解决“钱等项目”问题、提升资金使用效益方面有何考虑?

答:专项债是带动扩大有效投资、稳定宏观经济的重要手段。年以来,累计安排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14.6万亿元。其中,年截至11月末,发行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4万亿元,支持近3万个重点项目建设。

年,将适量扩大专项债券资金投向领域和用作资本金范围,持续形成实物工作量和投资拉动力,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

针对一些地方出现的“钱等项目”问题,我们高度重视,将进一步压实地方政府主体责任,加强督促指导。一是将严格落实“资金跟着项目走”的原则,宁缺毋滥,坚决不“撒胡椒面”;二是指导地方做好专项债券项目储备和前期工作,进一步提高项目储备质量,优先支持成熟度高的项目和在建项目;三是加强项目实施进度跟踪,对专项债券资金下达项目单位后一年仍未实际支出的,调整用于其他项目或者收回,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

把每一分钱都用到国计民生的关键处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

问:财政部门将如何支持保障兜牢民生底线?

答: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财政部门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每一分钱都用到国计民生的关键处。

党的十八大以来,财政民生投入逐年增加。年至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累计投入约33万亿元,全国一般公共预算卫生健康支出13.6万亿元、住房保障支出6万亿元,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

年,财政收支矛盾依然突出,但我们不会在民生支出上退步,将保持适当支出强度,持续增进民生福祉,努力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一是支持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继续增加对地方教育转移支付规模。研究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支持地方加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供给,改善普通高中办学条件,落实学生资助政策。

二是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加大力度支持健全公共卫生体系,保障好疫情防控所需资金。适当提高居民医保财政补助标准。深化以公医院改革。

三是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深入实施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积极推进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建设,保障好因疫因灾遇困群众、老弱病残等特殊群体的基本生活。

四是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加快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积极推进国家公园建设。继续支持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涵养绿水青山。

五是坚决兜住基层“三保”底线。加大对地方转移支付,向中西部地区倾斜、向县乡基层倾斜。督促地方强化预算管理,腾出资金优先保障“三保”支出,促进基层财政平稳运行。

加强政府债务管理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问:下一步,财政部将如何加强地方融资平台管理,确保风险可控?

答: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财政部门坚持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意识,加强政府债务管理,开“前门”、堵“后门”,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截至目前,我国政府债务余额占gdp的比重,低于国际通行的60%警戒线,也低于主要市场经济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水平,风险总体可控。

规范管理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是防范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重要内容。财政部对此高度重视,持续规范融资管理,严禁新设融资平台公司;规范融资信息披露,严禁与地方政府信用挂钩;妥善处理融资平台公司债务和资产,剥离其政府融资职能,防止地方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平台化”。

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打破政府兜底预期,分类推进融资平台公司市场化转型,推动形成政府和企业界限清晰、责任明确、风险可控的良性机制,促进财政可持续发展。

激发要素活力,释放发展潜力——访自然资源部部长王广华

山水林田湖草沙,是发展的物质基础、空间载体。就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激发资源要素活力、释放绿色发展潜力。

守牢耕地红线夯实发展根基

问:在经济发展中,如何进一步加强耕地保护?

答: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印发的《全国国土空间规划纲要(—年)》明确,全国耕地保护任务目标为18.65亿亩,保持到年不变。我们要按党的二十大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要求,多措并举确保这一目标。

压实耕地保护责任。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层层签订责任书,落实耕地保护党政同责,实行严格考核、重大问题一票否决、终身追责。

稳定耕地总量。全面实施“两平衡一冻结”:非农建设占用耕地要占补平衡,耕地转为其他农用地和农业设施建设用地要进出平衡,对违法建设占用耕地的,冻结同等数量补充耕地指标。

优化耕地布局。以乡镇为单元试点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破解耕地和建设用地碎片化问题,使农业生产空间布局更加符合自然地理格局和农业生产规律,各类农业生产各得其所。

加快耕地保护立法。年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启动了耕地保护立法,年将加快立法进程并推动尽快出台。

每年开展一次耕地保护督察。以党中央关于耕地保护重大决策部署的落实为监督重点,组织国家自然资源督察机构开展督察,督促地方履责整改,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有效防止永久基本农田“非粮化”。

进一步优化要素保障政策促进经济运行总体回升

问:资源要素如何稳经济、促发展?

答:年,我们完成全国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划定,印发首部“多规合一”全国国土空间规划纲要,省市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基本完成,有力推动建设项目落地。

坚持土地要素跟着项目走。对纳入重点项目用地,直接配置计划指标;对其他项目用地,挂钩地方消化存量建设用地情况,倒逼盘活利用存量土地。

两次采取超常规举措,组合使用先行用地、承诺制、容缺受理等保障政策。在守住耕地和生态红线前提下,多途径保障用地需求,配合财政金融调控政策,促进重要项目落地。

采取用地用海审批清零月行动,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项目用地用海随到随审。支持实体经济及有关工业产业降成本,将出让为主的工业用地供应政策,调整为租赁、出让并重,并推进国有企业盘活利用存量土地。

据我们掌握的情况,年没有一个合法立项后的调控项目因用地用海影响落地开工。今年我们将不断优化政策,与宏观经济政策协同发力,促进经济运行总体回升,具体包括:适当增加今年土地计划指标,支持“十四五”规划重大工程、城市群和都市圈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盘活存量,优先保障重大项目和民生项目用海;推进用地审批权“放管服”改革,使省级政府拥有更大自主权。

能源资源增储上产提升战略储备保障能力

问:矿产资源是现代工业的血液,如何增储上产?

答: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加强重要能源、矿产资源国内勘探开发和增储上产,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提升国家战略物资储备保障能力。

我国一些重要矿产资源对外依存度高,国际形势一旦出现变化,必然影响经济安全甚至是国家安全。对此,一方面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用好“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另一方面要未雨绸缪,做好特殊情况下的国内资源安全保障。

我们将突出紧缺和大宗战略性矿产,全面启动新一轮战略性矿产国内找矿行动。组织实施矿产地战略储备工程,增强战略性矿产资源长远保障能力。对生态保护红线内的矿产资源潜力区,国家投资进行重点勘探,用于战略储备。

完善社会资本投入勘查找矿的激励政策,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完善支持政策,充分调动市场主体积极性,优先保障战略性矿产探矿权转采矿权用地需求。

发展新型能源体系是推动我国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战略选择。我们将研究出台政策,引导大型光伏发电项目使用戈壁、荒漠、荒滩等未利用地建设,推动海上光伏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引导海上风电向深远海布局。

推进生态保护修复建设美丽中国

问:作为生态保护修复主责部门,如何推动绿色发展?

答: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我们将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促进绿色转型发展。

科学谋划国土空间布局。依据全国国土空间规划纲要,加快推动地方各级国土空间规划批复实施,使三条控制线真正成为调整经济结构、规划产业发展、推进城镇化不可逾越的红线。

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健全自然资源资产有偿使用制度,完善市场配置机制。着力盘活存量建设用地,扩大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试点,用好村庄范围内各类非建设用地。

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红线、自然保护地等为重点,加快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落实国家公园布局方案,逐步新建一批国家公园。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

降碳增汇并举。发挥国土空间规划对产业结构调整等的指导约束作用。强化用途管制,有效发挥森林、草原、湿地、海洋、土壤、冻土的固碳作用。健全体现碳汇价值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探索推进碳汇交易。

激活地理信息数据服务数字经济

问:作为重要生产要素,地理信息数据如何服务创新发展?

答:地理信息数据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具有基础性先行性作用。面对数字经济发展新形势新需求,我们将统筹发展与安全,推动数据资源向数据资产转变,发挥时空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价值。

丰富数据供给。推进新型基础测绘体系、实景三维中国、智慧城市时空大数据平台建设,为数字中国、数字经济、数字政府、数字社会提供统一的时空数据基础底板,更好助跑现代物流、共享经济、智慧出行等新业态。

加强数据产权保护。稳妥推进测绘数据产权制度及分级分类确权授权、众源数据利用管理等机制建设,探索建立测绘数据流通准入规则和质量标准化体系。推进测绘地理信息数据分类分级管理,促进地理信息数据依法有序流通。

促进数据安全应用。加快实现涉密测绘成果和地理信息数据保管、提供、使用环节的可信分发、可控使用和过程溯源。建立以“清单”和“信用”为中心的安全监管体系。

真抓实干,努力让人民群众住上更好的房子——访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倪虹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要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强调加强各类政策协调配合,并作出“要确保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等一系列部署。

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在落实会议精神方面有何总体考虑?将采取哪些措施来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如何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

聚焦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做好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

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请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在落实会议精神方面的总体考虑是什么?

答: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我理解,稳是基础,进是关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今年要在稳中开好局,在进上下功夫,脚踏实地,发挥好稳增长、防风险、惠民生等方面的基础和支撑作用,为我国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做贡献。

落实会议精神,关键是真抓实干。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直接连着人民群众的利益和福祉。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将聚焦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一件事一件事地抓,一件事一件事地办,一年接着一年干,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是我们党的初心使命。安居就是人民幸福的基点,安居才能乐业。所以,我们将牢牢抓住让人民群众安居这个基点,以努力让人民群众住上更好的房子为目标,从好房子到好小区,从好小区到好社区,从好社区到好城区,进而把城市规划好、建设好、治理好,让城市更宜居、更韧性、更智慧。

增信心防风险促转型

努力推动房地产市场企稳回升

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确保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今年在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方面将采取哪些举措?

答: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房地产工作作出了明确部署。在着力扩大国内需求方面,要求支持住房改善;在有效防范化解重大经济金融风险方面,要求确保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扎实做好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各项工作。我们深感责任重大。

做好年房地产工作,可以概括为三句话。第一句,增信心。让房企有信心,让购房者有信心,让新市民、青年人有信心。第二句,防风险。这是底线,防范和化解好风险,房地产市场才能平稳健康发展,经济才能行稳致远。

第三句,促转型。当前,房地产市场已经从解决“有没有”转向解决“好不好”的发展阶段,提升住房品质、让老百姓住上更好的房子,是房地产市场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重点抓好五件事,努力推动房地产市场企稳回升。

一是大力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毫不动摇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因城施策、精准施策,提振市场信心。对购买第一套住房的,要大力支持。首付比例、首套利率该降的,都要降下来。对购买第二套住房的,要合理支持。以旧换新、以小换大、生育多子女家庭都要给予政策支持。对购买三套以上住房,原则上不支持,就是不给投机炒房者重新入市留有空间。同时,我们将加大力度,增加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和长租房市场建设,让新市民、青年人更好地安居,让他们放开手脚为美好生活去奋斗。

二是用力推进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工作。落实城市政府主体责任,做实“一楼一策”方案,确保支持政策精准落实到每个项目、每个购房人,让购房人吃下“定心丸”。

三是着力化解房企风险。以“慢撒气”的方式,稳妥化解房企资金链断裂风险。重点是增加房企开发贷、并购贷和购房人的按揭贷,满足合理融资需求。

四是努力提升品质、建设好房子。提高住房建设标准,打造“好房子”样板,为老房子“治病”,研究建立房屋体检、养老、保险三项制度,为房屋提供全生命周期安全保障。

五是合力整治房地产市场秩序。会同有关部门依法查处房地产开发、房屋买卖、住房租赁、物业服务等领域违法违规行为,营造诚信守法、风清气正的市场环境,让人民群众放心购房、放心租房。

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

努力创造高品质生活空间

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请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将采取哪些措施,充分发挥城市的重要载体作用,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

答:城市是现代化建设的“火车头”,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城市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城市承载力、包容度、宜居性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在城市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我们将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坚定不移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努力为人民群众创造高品质的生活空间。

一是坚持精准施治,全面开展城市体检评估。城市是有机生命体。和人的体检一样,城市也要定期体检,找出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和影响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短板,推动系统治理“城市病”。

二是坚持系统观念,深入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坚持问题导向,集中力量解决城市建设领域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持续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建设完整社区,保护传承好历史文脉,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

三是坚持科技引领,不断提高城市治理能力。大力推广应用新技术、新产品,提高城市韧性和承载能力。充分运用数字化手段,提升城市治理精细化、科学化、智能化水平。

四是坚持深化改革,持续提升建筑业发展质量和效益。紧紧围绕为社会提供高品质建筑产品这个核心,落实好新时期建筑方针,推动建筑产业工业化、数字化、绿色化转型升级。

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经济工作、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千头万绪、纷繁复杂,要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做到稳中求进,必须在“精准”上下功夫。只有问题找得准,目标瞄得准,政策出得准,才能精准地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精准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

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畅通城乡经济循环——访中央农办主任、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健

农稳天下安。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做好“三农”工作意义重大。迈上新征程,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如何进一步抓好粮食生产?怎样挖掘“三农”潜力,助力稳增长扩内需?如何巩固拓展脱贫成果,扎实推进乡村振兴?

启动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

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年将采取哪些措施做好粮食生产?

答:去年我国粮食生产克服了新冠疫情多点散发、破纪录北方秋汛、南方极端高温干旱、农资价格高位运行等困难,产量再创历史新高,达到亿斤,增产74亿斤,同时大豆油料扩种成效也超出预期,大豆自给率提升了3个百分点,为稳预期、稳物价、稳经济大盘提供了基础支撑。

今年是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起步之年。我们将坚持把粮食生产作为“三农”工作的首要任务,以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为抓手,全力保持粮食稳产增产好势头。

在目标任务上,重点是“两稳两扩两提”。稳面积稳产量,确保粮食面积稳定在17.7亿亩以上、力争有增加,确保粮食产量继续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力争多增产;扩大豆、扩油料,今年再扩种万亩以上,确保大豆油料面积稳定在3.5亿亩以上、力争再扩大;提单产、提自给率,力争玉米示范田亩产提高公斤以上、食用植物油自给率提高1个以上百分点。

在工作举措上,要行政推动和政策扶持两手抓,千方百计稳住面积;农田硬件和科技软件两手抓,把单产提上来;防灾减损和机收减损两手抓,把损失降下去。

经国务院同意后,我们将继续向各省份下达粮食、大豆和油料生产目标,在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考核中,加大面积产量和种植结构权重。今年小麦最低收购价继续提高,稻谷最低收购价和稻谷补贴将保持稳定,还要逐步扩大稻谷小麦玉米完全成本和种植收入保险实施范围,强化政策支持进一步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

今年要继续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新建万亩、改造提升万亩。以玉米为重点启动主要粮油作物单产提升工程,示范推广一批高产优质耐密品种,集成运用精量播种、侧深施肥、种肥同播等技术,开展粮油作物整县整建制高产创建。同时,落实好小麦“一喷三防”、秋粮“一喷多促”等稳产增产关键措施,坚持不懈抓好防灾减灾和机收减损。

保障粮食安全关键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要抓紧启动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这件事不是能不能、行不行的问题,而是必须要、必须干的问题。一定要调动一切资源,想尽一切办法,努力推动粮食产能早日迈上新台阶。要从“地、技、利、义”全面发力,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既抓物质基础,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逐步把15.46亿亩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持续抓好种业振兴,加快推进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又抓机制保障,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和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主产区、产销平衡区、主销区饭碗一起端、责任一起扛。

实招硬招激活农村市场、释放农民消费潜力

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把扩大内需作为年经济工作的重点任务之一。“三农”领域如何助力稳增长扩内需、畅通工农城乡循环?

答:“三农”涉及的行业多、领域广、群体大,在扩大国内需求、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可挖掘的潜力广阔,对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的战略支撑作用非常重要。我们将持续发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特别是在加快激活农村市场、释放农民消费潜力方面拿出更多实招硬招,畅通工农城乡循环,促进国内大循环。

一是优化供给扩大消费。专家测算,随着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农村消费加快升级,预计每年可新增2万亿元左右消费需求。今年要从供给端和流通渠道发力,扩大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和名特优新农产品生产,扩大电子商务和物流快递的农村覆盖率,让农产品“上行通畅”、工业品“下沉顺畅”,促进城市食品消费升级和农村耐用品消费增长。

二是加强建设牵引投资。初步测算,未来5至10年,高标准农田、设施农业等乡村建设投资需求有近15万亿元,对建材、水泥、钢筋、机械等基础产业的拉动作用很大。今年要扎实推进乡村建设行动,继续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大力发展现代设施农业,布局建设一批产地仓储保鲜设施、冷链集配中心和大型冷链物流基地,持续改善农村水电路气房讯等条件,优先建设既方便生活又促进生产的项目,以扩大农业农村有效投资为拉动经济增长添油助力。

三要发展产业助农增收。指导各地壮大农产品加工流通业,推进农文旅融合,大力发展农村电商,加快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持续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

更大力度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

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坚决防止出现规模性返贫,目前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情况如何?下一步将采取哪些措施?

答:年,各地不断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帮扶机制,开展两轮集中排查,一户一策精准帮扶。截至年11月底,65.7%的监测对象已消除了返贫风险,其余也都落实了帮扶措施,没有发生整村整乡返贫的现象,脱贫劳动力务工就业规模比上年增加了万人,达到万人。

当前,受新冠疫情、经济下行等因素影响,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也遇到一些新情况。我们将坚持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底线任务,采取更大力度、更有针对性的举措:

——培育提升产业。按照“土特产”三个字的要求,指导各地依托农业农村特色资源,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把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用于产业发展的比重提高到60%以上,围绕农产品加工、乡村休闲旅游等重点特色产业,谋划实施一批整体性区域性产业项目,完善技术服务、人才培育、产品销售等帮扶措施。

——着力稳定就业。工资性收入占脱贫群众收入六成以上。一方面要发展一批就业容量大的县域富民产业,在农村工程项目建设中推行以工代赈,吸纳农民在家门口就业增收;另一方面是引导外出务工就业,加大对脱贫劳动力的就业服务和技能培训力度,发挥好东西部劳务协作、“万企兴万村”等帮扶体系作用,确保脱贫劳动力就业规模稳定在万人以上。

——推进创业创新。我们将会同相关部门,落实创业扶持政策,建设一批创业孵化实训基地,有序引导大学毕业生到乡、能人回乡、农民工返乡、企业家入乡,以创业带动就业增收。

货币政策精准有力金融服务大有可为——访人民银行党委书记、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

金融是经济发展的血脉。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做好经济工作意义重大。年金融举措如何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怎样助力高质量发展?如何应对金融领域的风险挑战?

货币政策精准有力加大对小微企业等领域支持力度

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强调“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金融部门将如何贯彻落实?

答:货币政策和金融管理的基本职责就是维护总供给和总需求的正常平衡。稳健的货币政策精准有力,就需要聚焦在扩大有效需求和深化供给侧改革上。

将当期总收入最大可能地转化为消费和投资,是经济快速恢复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金融服务大有可为。第一,金融政策要积极配合财政政策和社会政策,多渠道增加中低收入和受疫情影响较大群体的收入,提高消费能力。第二,以满足新市民需求为重点,开发更多适销对路的金融产品,鼓励住房、汽车等大宗商品消费。第三,围绕教育、文化、体育、娱乐等重点领域,加强对服务消费的综合金融支持。第四,继续做好能源、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投融资保障,同时集成更多金融资源,支持城市更新、乡村振兴。第五,创新运用多种融资工具,推动完善社会领域投融资机制,加快社会领域补短板。第六,以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为重点,持续优化结算、融资、保险等进出口贸易金融服务,巩固拓展外贸竞争新优势。

综合来看,我国劳动力素质优良,资金流量充裕,科技和管理的创新能力不断提升,经济潜在增长率较高。随着疫情防控措施优化,我国经济增长有望较快恢复到正常轨道上来。

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金融部门下一步将如何持续发力支持民营经济?

答:我国企业绝大多数是民营企业,而民营企业绝大多数又是小微企业。近些年来,我国成功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普惠金融发展道路。截至去年末,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超过23万亿元,近五年年均增速约25%,远高于其他国家,贷款利率也在持续下降。年至年,小微企业贷款平均不良率低于3%,明显好于经合组织国家4.81%的水平。同时,大中型民营企业在获取信贷和股市、债市融资方面逐渐改善。年我国企业公开发行上市(ipo)全球第一,筹资额占50%。

下一步,金融机构将进一步树立“一视同仁”理念,公平公正对待各类所有制企业。

——货币政策加大向民营企业的倾斜力度,保持信贷总量有效增长,推动降低综合融资成本。

——在进一步做好制造业民营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基础上,加大对服务行业民营企业、个体工商户的信贷和保险保障力度。

——丰富民营企业融资渠道,支持其通过发行股票债券获取更多金融资源。

——促进互联网平台企业健康发展。14家平台企业金融业务专项整改已经基本完成,少数遗留问题也正在抓紧解决。后续将实行常态化监管,鼓励平台企业合规经营,在引领发展、创造就业、国际竞争中大显身手。

金融风险整体可控稳定发展基础不变

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有效防范化解重大经济金融风险。当前要采取哪些重点措施来应对金融领域的风险挑战?

答:当前,我国金融业运行平稳,风险整体可控。但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金融风险仍处于易发多发期。我国具有独特的制度优势,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最为坚实,金融稳定发展的基础不会改变。下一步,将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努力促进房地产与金融正常循环。落实“金融十六条”措施,以保交楼为切入点,以改善优质头部房企资产负债表为重点,促进房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逐步推动房地产业向新发展模式过渡。

——积极稳妥推进中小金融机构风险处置。有效化解中小金融机构风险。因地制宜深化农信社改革,稳步实施村镇银行改革重组。充分发挥存款保险等行业保障基金和金融稳定保障基金专业处置功能。强化对股东和实际控制人穿透监管。

——前瞻应对不良资产反弹风险。近年来,我们持续加大不良资产处置力度,连续几年均超过三万亿元。下一步,仍要严控不良新增,充分计提拨备,加大处置力度。

——积极配合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督促金融机构增强风险管理能力。有序开展地方政府债务置换,推动优化债务期限结构,降低利率负担。

——依法将各类金融活动全部纳入监管。既要管“有照违章”,也要管“无证驾驶”。严禁资管产品承诺固定回报或预期收益率。严格规范地方金融机构跨区域存贷款业务。

问:当前,全球通胀仍处高位,如何看待我国物价水平?

答:相比于发达国家去年物价涨幅创四十年新高,我国消费物价连续十年维持在2%左右,充分证明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宏观调控的有效性。我们强化能源、食品等关键领域保供稳价,同时坚持实施稳健、正常的货币政策,坚决不搞“大水漫灌”,为保持物价稳定营造了良好货币金融环境。

去年底以来,人民币汇率大幅反弹,境外资本流入持续增长,充分反映了国际金融市场坚定看好我国经济发展,对物价等经济基本面充满信心。中长期看,人民币汇率会保持双向波动,但总体上将持续走强。

同时,我们也要高度

1
查看完整版本: 7天7位部委一把手重磅发声,传递出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