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贸试验区十年
“试验田”何以成“高产田”?
自贸试验区建设十年,取得哪些成果?制度创新给经济发展带来了什么?未来建设更高水平自贸试验区、促进更高水平对外开放,还要如何发力?先来看一下自贸试验区十年间的发展变化。十年来,我国先后分6批陆续设立21个自贸试验区,总面积从不到30平方公里发展到3.8万平方公里左右,涉及51个城市以及海南岛全岛。从全国来看,总面积并不大,不到千分之四的国土面积。但是在今年上半年,这里已经实现了占全国18.4%的外商投资和18.6%的进出口总额。带动效应如何实现?十年来,自贸试验区坚持以深化改革开放驱动产业创新发展,建成了一批世界领先的产业集群,不断培育壮大发展新动能。商务部自贸区港建设协调司司长杨正伟表示,十年来,建成了一批世界领先的产业集群。上海自贸试验区建立以“中国芯”“创新药”“智能造”“蓝天梦”“未来车”“数据港”等六大产业为核心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天津自贸试验区聚力发展融资租赁产业,成为全球第二大飞机租赁聚集地。此外,浙江自贸试验区集聚油气企业上万家,保税燃料油加注规模居全球第五。湖北自贸试验区聚集光电子信息企业超过1.6万家,成为中国光通信领域最大的技术研发和生产基地。江苏自贸试验区集聚各类生物医药企业多家,年产值超过亿元。项制度创新成果
向全国复制推广
十年间,自贸试验区的变化不仅是体量的增大,产业的集聚,更是形成了一大批向全国复制推广的制度创新成果。制度创新是自贸试验区建设的核心任务,无数的“首创”诞生在这里。推出第一张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第一张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建立第一个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创设第一批自由贸易账户……十年来,这样的制度创新达到项。在这当中,促进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的举措最多,达到85项;推进贸易便利化措施,有76项,“买全球、卖全球”不断做大。还有很多其他一项项制度创新,激发出无限的市场活力。制度创新给自贸试验区带来了什么变化?去一个“最年轻”的自贸试验区之一安徽自贸试验区看看。那里探索的“江海联运”,让“家门口”直接连上“出海口”。进入9、10月,一家位于安徽自贸试验区芜湖片区里的汽车外贸企业迎来交货高峰。总台央视记者刘柏煊说,平均每一分钟就有一辆出口汽车下线。对于中部地区的汽车出口企业来说,它们始终有个痛点,那就是如何进一步降低物流成本,来提高自己的竞争力。一段时间以来,当地的出口汽车都要先通过公路运输送到上海洋山港,然后出海。从芜湖到上海这一段,平均每辆车的运输成本大约在元,并不低。安徽自贸试验区芜湖片区管委会制度创新专员章萌说,很多企业向我们反映,生产很好,订单有,但是货运物流成本降不下来。我们芜湖不靠海,但是有江,我们就想到能不能把江海进行一个打通,把成本先降下来。水路比公路运输的成本要低,对于汽车这样“大块头”的出口商品来说,全程水路运输也更安全。但如何进行更高效的“江海联运”,在安徽所有具备条件的地级市中,还没有过任何探索。安徽自贸试验区芜湖片区管委会综合服务中心副主任李霆说,我们也不断地给自己加油打气,试错了也没什么,再改回来。我们自贸试验区就是要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经过几十稿的调整、几十轮跨地区多部门的沟通协调,安徽自贸试验区版的“江海联运”改革方案终于出炉。总台央视记者刘柏煊说,一个76立方米的集装箱,就是这场改革的一个抓手。出口汽车一出厂,就被装进这样的集装箱,一个箱可以装三辆车,在芜湖港这样一个内陆港就能办好“出国”的手续,接着就等待货船从这里将它们一路沿着长江,送到上海洋山港,然后直接出海。“江海联运”协调专班成员何达说,直接从芜湖的港口把集装箱运到上海的港口,那么中间减少了很多集装箱调拨装运这些环节,环节越少,企业付出的经济成本就越低。汽车出口企业相关负责人束学明说,一台车有一两百块钱可以省,虽然一台车(省的钱)看起来不多,但一年出口几十万辆,其实对整个企业的经济效益,包括产品在海外的竞争力,还是有非常大的贡献。集装箱增53倍
更多"芜湖制造"受益新模式
如今,不仅是汽车,像空调、太阳能电池板等芜湖制造都通过“江海联运”,实现了“家门口”直连“出海口”。今年前8个月,相关集装箱量同比增长了53倍。而这种更高效的“江海联运”新模式,已经作为安徽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成果,正在被更多内陆地区复制推广。截至目前,国家层面已累计复制推广了项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成果,各省区市自行推广复制超过项。那这些成果都体现在哪些方面?又给我们的经济发展带来什么呢?来听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吴萨的解读。加工增值免关税
企业收获“真金白银”
十年来,自贸试验区推出了一大批重要的基础性改革和高水平的开放举措,在深入推进制度型开放上发挥着重要的引领作用。在对标世界最高水平开放形态的海南自由贸易港,有一项“含金量”很高的*策——“加工增值免关税”,备受境内外投资者校
对丨孟 月
校
审丨孟诗琪
值班编委丨连李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