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对供应链的认识不断加深,供应链管理的概念也在逐渐被提出来。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环境下,企业的竞争不再是单一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提高供应链管理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已成为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笔者认为,要提高供应链管理水平,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对供应链管理战略进行重新认识;二是实现供应链的有效整合;三是建立物流中心;四是加强信息系统建设。
对供应链管理战略进行重新认识
供应链管理是现代企业的一种经营战略,也是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的一种有效方法。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传统的竞争方式已无法满足企业在竞争中生存与发展的需要,供应链管理这一新型的经营战略逐渐被企业所重视。
供应链管理是由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到零售商构成的一个整体,是一个多节点、多层次、多流程和多功能的动态系统。供应链管理是为了取得竞争优势而进行的一种具有战略性的管理活动,它从供应链整体出发,对整个供应链进行整体规划,使之具有以下特点:1.强调供应链成员间的合作与协调;2.通过对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资源和信息的共享,实现整个供应链上资源和信息共享;3.通过对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和零售商等合作伙伴进行合理规划,以提高整个供应链效率;4.通过对供应商和零售商等合作伙伴进行有效规划,以提高整个供应链效率。
作为一种新型的经营战略,它要求企业在做好市场营销工作,扩大产品销售规模和市场占有率的同时,应以更大的努力加强与供应商、制造商等合作伙伴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实现共赢。同时,还要求企业必须将供应链管理作为一项长期战略来进行规划和实施,通过不断提高供应链管理水平来获得竞争优势。
供应链管理的基本概念
供应链管理是从供应链整体出发,对整个供应链进行整体规划,实现整个供应链上资源和信息共享,以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增加收益的目的。它将整个供应链看成一个相互依赖、相互合作的整体,从生产制造开始到最终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为实现这个目标,需要对企业内部流程、外部环境、各种资源等进行整合,以便达到全局最优。
在企业内部,供应链管理是将企业的销售、采购、生产和财务等部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从一定意义上说,企业内部的供应链管理是企业的供应链管理;而从整个企业外部来看,供应链管理则是一个网络。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供应链成为了企业间竞争的主要领域。为了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许多企业开始重新认识供应链战略。由于在传统管理模式下企业是孤立地考虑自己内部的运营和产品生产过程,因此没有意识到供应商与销售商之间、制造商与销售商之间以及供应商与用户之间的合作和协调关系。
企业经营的核心问题
企业经营的核心问题是如何为顾客创造价值,而顾客价值是由企业提供的产品或服务所创造出来的。在企业提供给顾客的产品或服务中,首先要考虑的是企业自身能为顾客提供什么,以及向顾客提供什么样的产品或服务。企业通过将自身拥有的资源和能力转化为产品或服务,使顾客愿意购买企业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进而实现企业目标。在此过程中,为顾客创造价值是企业经营活动的核心,它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过程,即从产品设计、生产到销售乃至售后服务的整个过程中。
在这一过程中,为顾客提供价值是一个复杂、系统和动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产品和服务能否被用户接受取决于三个方面:一是产品或服务是否满足用户需求;二是用户对产品或服务能否产生满意的体验;三是用户对产品或服务是否具有可替代性。只有这三个方面同时满足,才能使产品或服务被用户接受。
企业如何通过供应链管理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
供应链管理可以使企业从战略的高度考虑自己的核心竞争力,通过对企业内外部环境和资源进行全面分析,明确自己的核心竞争优势,确定企业的发展方向,然后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巩固和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在供应链管理中,企业要重视与供应商、制造商之间的合作与协调,利用上下游企业之间的信息共享来获取竞争优势。要通过与供应商建立良好关系来获取成本优势和速度优势。在这种情况下,企业首先要做好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分析工作,然后选择最佳合作伙伴,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时间和资金的浪费,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同时,企业还可以通过加强与客户之间的联系来获取速度优势。作为市场竞争的主要力量,客户是决定企业生存与发展前景的重要因素。通过加强与客户之间的联系,可以使企业在市场上具有更多地话语权,从而增强企业自身核心竞争力。
加强供应商管理,建立战略合作关系
随着供应链管理的发展,供应商在供应链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它是供应链上物资的主要提供者,也是供应商产品质量、交货期、成本、服务等的直接决定者,对整个供应链的运作效率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企业必须加强对供应商管理,与其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建立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关系。要建立这种战略合作关系,企业应做到以下几点:
1.加强对供应商的考核,建立科学、规范、严格的供应商考核体系。根据供应链管理的要求,对供应商进行综合评价,将评价结果作为供应商选择和管理的重要依据;根据供应商绩效评估结果建立相应级别和类别的供应商数据库,使供应链中每个企业都能及时了解到自己所需要的物料以及不同供应商提供产品或服务时所表现出来的绩效;建立与供应商之间良好、稳定、长期合作关系。
2.重视信息技术在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实现供应链管理要求企业与其供应商之间建立起信息共享平台,使供应商及时了解自己产品所处市场状况以及消费者需求状况等信息;同时将供应链上各个环节企业与其供应商之间建立起良好、稳定、长期合作关系。
3.加强战略合作关系,实施双赢战略。要从战略角度出发,与其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实现双赢局面。在合作过程中要明确双方各自责任和义务,建立相互信任和尊重对方、共同发展的合作理念;双方要以诚待人,共同分享利益。
实现供应链一体化,形成战略联盟
供应链管理战略是一项长期战略,它要求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要不断加强与供应商、分销商和零售商的合作,实现供应链一体化,形成战略联盟。这是因为在供应链上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影响整个供应链的运行,而对供应链各环节进行有效管理也能使供应链的运行效率得到提高。因此,企业应根据自身情况和供应链各节点企业的特点,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最佳合作伙伴。在与供应商、分销商合作时,应注重双方资源整合及业务互补,以实现各自优势互补;在与零售商合作时,应注重双方关系协调、业务互补及信息共享。只有这样,才能使供应链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实现供应链一体化。此外,还应注意与供应商、分销商建立长期稳定的战略联盟关系。建立战略联盟不仅可以实现供应链一体化,提高整个供应链的运作效率;而且还能使企业在获得更多利益的同时避免无谓的竞争。
加强信息技术应用,建设信息共享平台
信息技术的应用是实现供应链管理的有效手段。供应链管理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通过信息技术将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连接起来,形成一个紧密联系、功能完备的网络系统,实现信息的共享与传递。随着电子商务等先进的网络技术在企业中的普及应用,供应链管理正向网络化方向发展。目前,国内许多企业已经开始应用电子商务技术建立自己的企业网站,在网上提供产品信息、销售信息和物流信息等,并与供应商、分销商、客户等通过电子邮件、网上银行、网上订单等方式进行业务往来。此外,企业还可以利用先进的通信技术,如3G网络实现供应商、客户和物流公司之间的实时沟通和协调,通过使用各种网络通信平台将相关数据在不同地点进行传输,从而保证信息在供应链上各个节点之间同步传递。此外,在供应链管理中应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可以实现库存管理自动化、销售预测与分析自动化等,这将进一步提高供应链效率。因此,企业应注重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加强与供应商、分销商等合作伙伴之间的信息交流与共享。
实现供应链的有效整合
在供应链管理中,企业与企业之间的整合是关键。通过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的有效整合,可以减少供应链的成本、降低产品质量,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增加企业的利润。然而,由于受到传统管理理念、文化观念、信息技术、组织结构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使得企业与企业之间的整合非常困难。因此,在供应链管理中如何实现供应链的有效整合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首先,要建立互信机制。互信机制是指在供应链管理中,各节点企业要本着相互信任和支持的原则,在不损害各自利益、保证供应链整体利益的前提下,通过合作来共同推进供应链管理。建立互信机制需要通过信息共享来实现。信息共享是建立互信机制的基础。没有共享的信息就没有合作,也就没有信任。所以要实现供应链管理中各节点企业间的有效整合必须实现信息共享。
其次,要加强与供应商、分销商之间的合作。通过对供应商和分销商关系的管理,实现供应链中各节点企业之间相互信任、相互支持和协调合作。
再次,要加强与顾客之间的关系。通过对顾客需求信息、订单信息、库存信息等进行有效管理和共享,实现客户需求与供应链运行之间相互协调和配合。
通过对员工工作绩效管理、培训等方面的管理,实现员工与企业之间的共同发展。
合作伙伴关系的建立
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是供应链管理的重要内容,是供应链管理成功的关键。各节点企业应与其供应商、分销商之间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伙伴关系,通过共享信息、资源共享、合作生产等方式实现资源共享。
首先,要建立伙伴关系,确定合作关系。在供应链管理中,各节点企业之间应建立伙伴关系,在保证各自利益的前提下实现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之间的有效整合。这种伙伴关系应是长期的、稳定的。只有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伙伴关系才能实现供应链管理中各节点企业间有效整合。其次,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在供应链管理中,各节点企业之间应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通过激励机制可以增强各节点企业之间合作与信任,提高供应链效率和竞争力。最后,要建立信息共享平台。通过信息共享可以有效实现各节点企业之间相互信任、相互支持和协调合作;同时可以避免出现信息孤岛现象,提高整个供应链系统的反应速度和效率。
在供应链管理中各节点企业之间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时,应注意以下问题:第一,要加强对供应商和分销商之间关系的管理;第二,要加强与顾客之间的关系;第三,要加强与中间商之间的关系;第四,要加强与供应商、分销商之间关系的管理。
有效地进行信息共享
供应链管理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的经济效益,而信息共享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手段。但传统供应链中各节点企业的信息共享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信息失真。由于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利益关系,这就使得他们之间不可能在第一时间分享和交换信息,从而导致信息失真。例如,由于需求信息的不确定性,许多企业都会同时发出采购和销售计划。当某一时刻这两个计划同时被执行时,企业之间就会产生竞争。若某一节点企业首先向下游客户发出采购计划,那么下游客户就会立即安排生产和库存。这样就会使生产和库存过剩,给企业造成损失。此时,下游客户就会推迟发货时间并增加库存以应对需求的不确定性。
信息不对称。在传统供应链中,由于缺乏对供应链各节点企业间信息的有效共享,使得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之间不能共享供应链的所有信息。例如,在上游企业中,由于缺乏对下游客户需求信息的了解和掌握,导致了上游企业不能及时制定生产计划而造成损失;在下游客户中,由于缺乏对上游供应商需求信息的了解和掌握,导致了下游企业不能及时做出采购计划而造成损失。
信息共享是供应链管理成功的保证。首先,供应链管理要求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间进行有效地信息共享。通过有效地信息共享可以提高各节点企业的决策水平和对市场需求的响应能力;其次,在供应链上进行有效地信息共享可以加强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间的合作和协调;最后,通过有效地信息共享还可以减少库存、降低成本。
在供应链管理中引入信息化技术是必然趋势。通过建立起统一的应用平台和网络环境,实现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间的网络连接和数据交换;通过建立标准、规范和协议规范,实现数据传输与交换标准的统一。
企业文化的融合
供应链管理是以价值链为纽带,以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新的管理模式。供应链中各节点企业之间是一种交易关系,而交易关系必然会涉及到交易双方的价值观、行为准则等问题,因而在供应链管理中必须注重文化的融合。在供应链管理中,文化融合主要是指将供应链上的企业文化进行整合,形成具有自身特点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在长期生产经营活动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并为全体员工所认同和遵守的共同价值观、经营理念、职业道德规范等。在供应链管理中,企业文化主要包括企业的战略目标、核心价值观、企业的经营理念等。因此,在供应链管理中各节点企业必须加强对供应链管理战略目标、核心价值观、经营理念等方面的学习和理解,使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之间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和共同的经营理念,从而使各节点企业之间能够更好地协调合作。
建立快速反应机制
供应链管理中快速反应机制的建立主要是通过对顾客需求的快速响应来实现的。供应链中各节点企业之间必须建立快速反应机制,才能快速响应顾客需求。在供应链管理中,建立快速反应机制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一是通过对顾客需求的快速响应来实现,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必须建立快速反应机制,才能满足顾客的需求。
二是通过对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间的协作来实现,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之间必须建立协作关系,才能实现供应链中各节点企业间的协作。
四是通过对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间物流配送的快速反应来实现,在供应链管理中,物流配送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建立快速反应机制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一是通过对物流配送时间和配送路线的控制来实现;二是通过对物流配送成本的控制来实现;三是通过对物流配送时间和路线的优化来实现。
业务流程的再造
通过再造业务流程,可以有效地消除供应链中存在的各种浪费,提高供应链的运行效率,降低供应链的成本。业务流程再造是指为了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对供应链上的各项业务进行重新设计、规划和组织。在传统企业中,由于受传统管理观念的影响,对企业内部各项业务进行重新设计时,往往会导致企业内部各个部门之间的冲突和矛盾。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仅仅进行局部改造或者推倒重来,则会导致供应链效率的下降、成本的增加和资源的浪费。所以需要对企业内部业务进行重新设计。在供应链管理中,业务流程再造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横向一体化”和“纵向一体化”两种方式;二是“信息技术”方式;三是“混合整合”方式。这三种方式各有利弊。在供应链管理中,将信息技术与业务流程再造相结合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方式。通过采用信息技术,可以有效地将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之间、各节点企业内部以及供应链与外部之间进行有效地整合。同时,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有效地减少信息交流中可能出现的误差和不对称性。
实行柔性管理
柔性管理是指企业通过对员工进行培训、对管理体制进行调整等方法来实现对企业的动态控制和适应。在供应链管理中,由于各节点企业之间的信息沟通存在障碍,使得各节点企业在供应链中的地位不同,各自承担的职责不同,从而导致其之间缺乏信息共享和交流。因此,在供应链管理中要实现对各节点企业之间的有效整合,就必须实现各节点企业之间的柔性管理。柔性管理主要是通过对员工的培训来实现。通过对员工进行培训,使其具有一定的综合素质和管理能力,从而更好地完成工作任务。因此,在供应链中实行柔性管理要从两方面着手。
一方面是加强对员工的培训。另一方面是加强与供应商、分销商等节点企业之间的沟通和协调。通过沟通和协调,可以使各节点企业之间更好地了解彼此的需求和实际情况,从而更好地满足顾客的需求,从而提高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
建立并完善供应链绩效评价体系
供应链绩效评价体系是整个供应链管理的核心,其目的在于通过对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的绩效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发现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以提高供应链管理的效率和质量。建立并完善供应链绩效评价体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第一,建立完善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首先,要根据供应链管理的特点来制定科学、合理、完善的指标体系;其次,要根据指标体系所设置的目标来确定相应的权重;最后,要从企业实际出发,制定具有可操作性和科学性的考核标准。
第二,建立一套有效的供应链绩效评价方法。目前,大多数企业采用成本分析法、顾客满意法、头脑风暴法、目标管理法、标杆管理法等方法对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进行考核。由于这些方法都是以企业内部考核为基础来制定相应考核标准,因此其考核结果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可以根据供应链管理中各节点企业所处环境的不同采用不同的绩效评价方法。例如,在对供应商进行考核时可以采用头脑风暴法或标杆管理法;在对分销商进行考核时可以采用标杆管理法或成本分析法;在对顾客进行考核时可以采用标杆管理法或目标管理法;在对供应商与分销商进行绩效考核时可以采用标杆管理法与其他方法相结合。
第三,建立完善的绩效评价结果反馈机制。供应链管理是一项综合性强、涉及面广的工作,其评价结果是企业经营决策和经营管理水平提高的依据。因此,只有建立完善的反馈机制才能真正实现供应链绩效评价结果在实际应用中得到有效利用。
实施供应链管理的关键技术――信息技术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信息在供应链管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通过信息技术,供应链上的各个节点企业可以利用计算机网络将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和商流进行整合,从而提高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之间的协作效率,缩短产品的生产周期,降低整个供应链的运作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
供应链管理是一种跨组织、跨职能的管理模式,要求企业有很强的集成能力和信息整合能力。随着全球化竞争加剧和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企业之间的竞争已不单纯是产品质量和价格的竞争,而是整个供应链上各个环节、各个部门以及整个组织之间协作能力和效率的竞争。而实现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信息共享、信息整合、信息反馈将成为实施供应链管理的关键。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供应链管理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
加强组织建设
供应链管理是一种跨组织的合作管理模式,因此在供应链管理中要加强组织建设。在供应链中,企业必须建立跨组织的、跨职能的、以战略为导向的组织结构。为了实现供应链的有效整合,必须对现有的组织结构进行重新设计,形成具有更高效率的结构。首先,在组织结构设计时,要建立基于网络技术和电子信息技术的新型企业组织。这种新型企业组织是在传统企业组织结构基础上进行的一种新的组合与重组,它可以改变传统企业管理中集权与分权关系不协调的状况,通过建立多层次、跨部门、跨职能、以战略为导向的新型管理体制来提高供应链管理效率。其次,要建立以合作伙伴关系为核心、以服务顾客为导向、以市场需求为主导、以信息共享为手段和以工作绩效考核为手段的新型供应链管理模式。再次,要建立一种灵活多变、富有弹性的柔性组织结构。供应链管理是一种动态的管理模式,它要求企业必须能够在市场变化和客户需求变化中快速地做出决策。因此,为了满足这种动态需求,必须建立一种能适应各种环境变化和迅速调整自身战略目标的柔性组织结构。最后,要建立一套高效、灵活运转且富有弹性的绩效考核体系。供应链管理需要强调供应链整体绩效和各节点企业之间绩效考核指标的协调与平衡。
建立物流中心
随着企业竞争的加剧,许多企业都在不同程度上实施了供应链管理战略。由于企业内部资源有限,使得供应链上的各节点企业无法全面开展物流工作,也无法充分利用各节点企业的资源。在这种情况下,建立一个独立的物流中心就显得尤为重要。
物流中心可以是一个仓库,也可以是一个配送中心或物流配送中心。通过物流中心,可以解决传统的仓储模式存在的问题,如储存成本高、库存时间长、库存控制能力差等;也可以将仓库与配送中心统一起来,从而实现无缝连接,提高仓储的利用率和配送的效率;还可以将仓库与配送中心放在一起,既节省了空间,又缩短了配送周期,同时也节约了人力资源。建立物流中心能提高供应链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