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商品,大市场--专业市场让城市繁华
年费孝通到温州考察时,发现了一种与苏南地区差异较大的发展路子。温州以家庭手工业或家庭企业为基础,开辟专业市场,形成了“小商品,大市场”的特色模式。费孝通在《瞭望》杂志上发表了《小商品、大市场》一文提到,“温州模式”的重要意义倒不在于发展了家庭工业,而在于激活一个民间自发的、遍及全国的大市场,直接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建立起流通网络。
从前后十年内,温州先后创建了永嘉桥头纽扣市场,柳市电器市场,温州康乐坊紧固件市场,温州东方灯具大市场,龙湾上江紧固件市场,服装批发市场。这些市场由村民企业家代表,村委员会,集体企业牵头筹办,在上级主管部门批准下落定开办,市场结合当时商贸流通的需求,在时代的号召之下,应运而生。彼时,温州拿着一手好牌,由这些专业市场带动下,吸引了村民,外来务工人员,全国客商,集中到这个城市,创造出一个时代的繁华。
从企业角度,前店后作坊的模式,升级为市场,这些市场带来了外地来的买家和订单。坐在店里的年轻人专业负责接单,接了单,下单给家里的亲戚负责生产。而这个生产也是通过分包众包的形式,配件从村里市场周边采购,主要部件或者组装由自己工厂完成,大家每个环节都做到极致和成本低廉,把握各自的品质,大家都因为规模经济而实现产品低成本模式。另外,市场也带给企业关于产品升级的信息,这些需求导向的信息,是产品提升的动力和方向。
从产业链角度,这些市场从物理上集中了,产业上下游,从原材料,到加工,到产成品,到包装,再到客户订单。从人群上,从老板,到外地商客户,到从业人员,到周边服务人员,劳务人员。这也是吸引与解决就业,以及提供人力资源最佳的场所。
从配套上,市场汇集了原材料,电镀厂,配件厂,物流园等各方从业人员。这些配套都是小微企业得益形成成本优势的基础,并且能够很快速掌握到产业链各个环节的信息,吸引来更多想要从事和创办企业的人,当大家觉得办工厂和门店很容易,门槛非常低,当然这样的环境,也能够让一穷二白有志青年,觉得靠勤劳也能小康和致富。
从城市形象的角度,这些专业市场是温州的门脸,是吸引全国客商来温州采购物资的目的地和落脚点。以温州东方灯具市场为例,由浙江东方集团于年4月创办,创办当年的成交额达到5.3亿元,一举成为“浙江省超亿元明星市场”。
不知道先发优势,还是先发诅咒,历史似乎没有善待领跑的温州,亦或许是温州的成就和骄傲,让城市忘记了初心和根本。随后的30年当中,温州各大专业市场都面临存亡危机。这些危机动则牵动的都是几万人的心,事关这些产业的前途,甚至是温州的前途。
专业市场在城市化改革中消亡
站在年的角度回顾,这些专业市场,大部分非常伤感地退出了历史舞台,永远不再。他们承载了很多人20~~30年的青春记忆,然而在拆迁爆破中,烟消云散。这些专业市场是中国市场的“*埔*校”,温州的先发优势被各个地方模仿,温州人也因为专业市场的能力,把这些产业和产品,由于薪薪之火,带到其他城市燎原。这些市场更像温州培育出的孩子,这些孩子有搬迁的,嫁人的,被迫驱赶的。在温州发展处于中年时期,而这些市场,在其他城市生根落叶发展下,正直壮年。
温州东方灯具市场是国内最早的灯具市场,培育出中山古镇灯具市场产业带,而鹿城区没有留下这个孩子,让温州以灯具闻名,经营28年,温州东方灯具市场于年11月11日关停,用地性质改为住宅。而中山古镇,灯具生产销售占据国内市场约60%,并且吸引外资龙头企业,来中山办厂。
温州木材市场地处市区西门浦桥,主要销售商品以原木、木材半成品、板材等为主。市场从一九九四年被评为《浙江省超亿元明星市场》,成为浙南地区最大的木材专业市场。为了响应城市规划,温州木材市场与年搬迁到鞋都大道,然而好景不长,商场与住宅林立的木材市场,并不能允许商户在这边生根,木材市场与年7月搬迁至温金公路号。新市场在仓库配套,完全满足不了。而搬迁后,市场距离市区更加远了7公里,本身木材市场里面很多店铺的地域服务性很强,市场一旦离传统市区范围太远,会很大程度影响获取客源,尤其是装修线条,木门,地板这一类的商家,损失比较大。
*龙商贸城却没有这样走运,*龙片区最大的占地亩的温州商贸城之外,还有温州家电市场、温州服装市场、浙南鞋料市场等行业市场,共有摊位数个,整个片区是集纺织品、小商品、成品鞋、服装、电器等为一体的市区最大的综合市场。拆迁之后,没有集中的市场,而是各个商户几乎完全打散。本次拆迁之后,土地全部转为住宅用地,并且冠以学区房的名义,引来很多家庭争先恐后的杠杆负债购买。
而市区仅剩的专业市场---龙湾紧固件市场,也站在城市化改造的迷茫中。紧固件市场一边是吾悦广场商圈与住宅林立,一边是很多市场拆迁假紧固件市场传言此起彼伏。温州紧固件行业在年成立行业协会时总计有多家企业,行业总产值占全国该行业总产值的三分之一。援引公开新闻,全国紧固件基地从年开始纷纷来温州招商,短短的时间里温州紧固件企业移师江西80多家,移师湖北10多家,到浙江海盐20多家,削弱了行业的力量。而河北邯郸市永年县,先后成立三个紧固件市场,市场面积以及规模10倍于温州。当地县城把紧固件当做支柱产业发展,大有产业转移,全面吸收与承接温州产业的势头。紧固件这个在土生土长的温州孩子,在本地发展是根草,在外地发展是个宝。
回顾这些专业市场的消亡,我们不禁感叹,城市化改革,城市形象,住宅用地似乎容不下这些市场。那么我们又要问,我们真正需要这么多高昂房价的住宅用地吗?高昂房价的住宅在提高负债和满足人民生活的同时,让炒房客赚的盆满钵满。为什么拆迁市场的同时,没有一个规划,能够让市场原拆原建。城市的规划到底是什么,是让温州成为一个超级住宅城市吗?
这些市场消散之后,从业人员分流到哪里去?人们赖以生存的生意和门店没有了,以后靠什么获得收入?还没有拆迁的市场,是否会有企业主二代担心,从事行业非常不稳定,甚至对这个行业没有兴趣?拆迁市场,谁又是最大利好,而这个利好是否是提前套现,吃掉了子孙饭呢?
此外,市场消失与打散,让商户门店都分掉掉,原有的集中化,低成本,上下游配合配套完全失去意义,各家商户隐形成本极大提升,物流仓储非常不便利,并且一下子哄抬了原有的成本。最大的伤害莫过于,全国订单流失,温州产业的消亡。这些市场不再作为温州的名片,还是成为温州历史的疤痕和弃子。
棚改过度加快温州产业衰落消亡
年10月10日温州楼房坍塌事故悲剧,演化出随后市区棚改大规模拆迁计划。
拆迁出发点是好的,土地利用率高,减少老房子风险,打造花园式城市,提升城市形象。然后因为牵涉到巨大的利益,主体较多,企业主,房地产商,街道层面,各自谋求自身利益,以至于拆迁过程出,衍生出非常多的负面社会效应。
棚户改革最大的不当在于,拿了工业用地,产业用地,去做房地产,并且因为高房价和没有低价供地,变相驱赶走外来务工人员,加速企业迅速外迁。
首先碰到的问题就是土地从哪里出让。住宅用地,从厂房出让和村里房子出让比例较大。以龙湾为例,从汤家桥片区,到浙南科技城版块,方圆8公里的厂房,在短短几年之间,烟消云散。野蛮人房产公司,拿着巨量的杠杆资金优势,和寻租信息优势,对一宗宗土地,开展美好城市设计。街道出让土地似乎更加简单,以低于企业主初始购置价格,并且以*府关系为威胁,强行征用厂房。企业被迫拆迁和搬离,关系的不只是一个个企业主的问题,企业主除了厂房损失之外,还得承担拆迁后土地租赁价格上涨的压力。并且方圆8公里的,企业厂房拆迁,数以千计的企业关停搬离。这也是关乎几万外来务工人员生活问题,信心问题。以蒲州街道为例,年一楼的厂房租金一度涨到40元/平米的,堪比商业地产租金。是企业,蒙受了海量的成本升高的损失。也有一些企业主,也到了退休年龄,干脆关停。
至于村里土地出让,明面上是风风光光。每家每户村民,快速签署了拆迁协议,领用了几万块安家费,拿到一个承诺或者说画饼,几年后会分到3-4套房。似乎一开始,村名被告知能得到几百万的房产,大家欢呼鼓舞。然后里里外外一算账,这似乎是靠抢了子孙饭,提前套现。村里土地出让,一口气拆除干净,似乎急切了一些。在这一场利益重新分配中,村民不是赢家。村民失去了房东的身份,失去了企业主的身份,失去了产业,连子女和他们本身,对未来的工作,都比较迷茫。因为村子里除了钢筋水泥,已经没有可以永续发展的产业。
相比之下,同样是工业城市的佛山,地价以及工资现在已经远远比温州低廉。佛山的村子比较聪明,没有过分依赖房地产套现,而是通过拆迁建设厂房。集体挂牌租赁权,以给村里带来长远分红利益。厂房修建都高层的标准厂房,周边是大片商贸城区域配套做支撑。有贸易,有订单,有租赁需求,有门店,有仓储,有加工。这一套是闭环的前提是,有源源不断的人才和土地供应来保证运行,并且能在各种资源要素下,打造出优势产品和服务。
此外,佛山的定位就比较精准,做广州的配套,做华南的专业市场。佛山拥有广佛五金城,到世贸纺织城,平地国际轻纺城,平地国际牛仔城,广东南国小商品城。广佛五金城是广东与其他省份贸易往来最为繁华的专业市场,五金,低压电器均为广东销量最大的地方,1家大商家都可以完成几个亿的销售额。平地国际牛仔城在全国市场上脱颖而出,不仅带动本土牛仔产业成为全国主导产业,更加输出了牛仔辅料,销往全国各地。平地国际轻纺城,商户仓储物流工厂,在方圆几公里内全部完成,工厂与物流,忙碌到晚上9点,不仅让全国来的商客方便采购,更通过上下游协同,让佛山各个环节的人都创造出劳动价值。
这些商贸城发来全国各地琳琅满目的货物,也带走佛山以及广东地区优势货品,是一个贸易集散地。往小里说,这里从业人员小摊小贩几万人,他们的小生意,是关乎几个家庭的生计。并且专业市场给他们提供了一个起步平台和机会,能够低成本、低门槛成为市场的一个环节。往大里说,正是这些有活力的小老板,组成了一个市场,他们数十成百人,慢慢在时间的考验下,一些人脱颖而出,成为行业的佼佼者。
专业市场带动周边仓库厂房租赁市场,带动物流业和服务业发展。并且这些租赁市场能够真正回馈给当地*府,并且经久不衰。络绎不绝的人流,吸引着从外商批发客,到基础门店小工。正是这样的资源配置结果,带来的佛山的是繁华与热闹。作为产业发展心态,时间它不急不慢,村子里也不急于套现,所以才会有这样的专业市场特色,佛山产品特色。
当然,专业市场的典范要属于义乌商贸城。商贸城走过3次历史的更迭与创新,并且在诸多产业链上,如银饰品,文具,印刷,五金工具等已经实现全国最强的水平。最开始,义乌商贸城发起的经济条件比温州更加恶劣,第一次创新是体制上的创新。年3月26日上午,义乌小商品市场开放前夕著名的“第二次县长办公会议”召开,从体制上做突破,合法化允许了农民经商、农民进城、批发购销、自由市场等贸易形势,第一代市场由此正式产生。由此义乌小商品市场经过四代升级,多次扩建,到年底已成为我国最大的小商品专业批发市场。年,义乌市场的成交额突破10亿元。
这样蓬勃发展吸引来各个城市的商贩,据统计上世纪80年代初在温州从事小商品经营的个体户,后来有一半以上的人去了义乌。去义乌做生意的都是有本事的小老板,他们先在义乌实现全国市场的开拓。他们刚开始去义乌带去了精美的商品,组间了销售与仓储团队。而后,随着交通更变便利,资金更加雄厚,他们纷纷把老家的产业逐渐往义乌迁移,在当地置办工厂,实现了产业链的转移,比如温州的纽扣,印刷行业,文具等诸多小商品,当然还有其他诸多小商品,发生产业链转移。这种转移是先是由订单和老板团队的转移,最后变成工厂以及工厂上下游转移,辅料的转移,并且会形成核心竞争力,产业就像一个种子,播种在义乌,生根发芽,森林茂密。
第二次模式创新是义乌赶上中国外贸发展最好的时机。兴建更大的商贸城,自建机场,打通外贸物流,单证,资金的门槛,吸引来全球外商,又成为广交会之后,中国外贸全球化的一张金名片。
从筹办角度看,中国小商品城第四代市场的建设,采取了集资建场办法,其中一期市场户集资万元,二期市场户集资.8万元。商贸城总共包含五期,商户数量,涵盖花类,玩具,珠宝,箱包,书包,雨具,五金工具,文具,体育用品。拒不完全统计,商铺数量多达7万家门面。
伴随着多次扩建,义乌通过小商品取得不俗的经济成绩。早在年,中国小商品城成交额20.54亿元,年45.15亿元,年猛增至.1亿元。年达到亿元。年义乌实现GDP.1亿元全年小商品市场交易额超亿元。
义乌第三次历史机遇是在电商化浪潮下,高歌猛进。义乌形成电商店家,培训基地,物流,电商人才高度融合整合。其中义乌的快递价格是全国最便宜的地方之一,义乌的淘宝平台商家也是全国最集中的地方,这里有大量的产业周边配套,包括培训,包括中间。通过电商平台发展,涌现出新一批的网络经销商。这些电商经销商开始整合品牌,整合供应链,追赶甚至提前布局电商时代的需求,引来新一轮的工厂和制造业整合,甚至是产业链转移和本土化。虽然企业没有特别高大上和科技感,但是卖书包卖拖把卖清洁用品,顶级团队一年也能实现几个亿的销售额,对城市来说也是有突出贡献的团队。
很多城市学习商贸城模式,以为就是建立一个商场,招徕一些小老板,建立一些仓库。殊不知,这个背后最大的奥秘,是吸引来一批能够持续与城市共同发展的创业团队。他们贡献了青春,给城市带来了团队,带来了工厂,实现整个产业链上下游的本土化和落地化,这个才是一个城市最为骄傲的地方,实现了个人与城市的双赢。义乌能够吸引很多年轻人来闯一闯。
反观温州,被高房价和不适应的产业*策,折腾到专业市场消亡,真的让人心痛。作为一个在佛山经商的温州人,我在这里找厂房,采购物料,找办企业需要的物资物料,真的非常方便。
温州在城市化过程中,*策作茧自缚,将自己的几个产业孩子悉数驱赶,演化出现在整体城市高成本,无商贸城的状况,进一步丧失了中小企业成立和发展的机会。温州,带给我一种贫瘠的感觉,买物料,找工人都非常贵。在温州找仓库找厂房要费尽心思,找员工不得不租集体房解决住房问题,买物料根本没有市场可以找,更别提找到的价格有多贵。
初创型小门店的生意都是从几千块一天销售额,发展为一年几个亿销售额。而这些小门店不复存在,小老板的外迁外移,才是最危险的迹象,温州小微企业断层式消失的迹象。
对专业化市场*策的建议
要让专业化市场恢复繁华并且重新变成城市名片,既要保护老市场,又要创立新市场。这个既需要一代人几十年的耕耘和努力,也需要*府和基层*策的大力支持,尤其是超远的宏观规划和未来的视野。
从保护老市场的角度,老市场经过三十年的时代变迁,在城市化过程中,尤其是地价节节攀升下,已经面临比较大的存亡危机。
首先把专业市场遣散,不重新,不新建,轻松改为住宅区,这一点大错特错,这个不是*策,是产业自取灭亡的手段。请*府高层,保护这些对温州做出时代贡献的专业市场,不让野蛮人通过高杠杆配资夺走土地。
现有仅存的市场有永嘉桥头纽扣市场,柳市电器市场,龙湾上江紧固件市场。这些专业市场,要的是提升、优化、并且规划出更加提升效率的商场设计,更加适应时代需求的设计,比如仓储,门店,门店办公,电商办公,物流环节。这些服务需求是可以满足,并且能创造出经济效益的。尽可能在所在区内原拆就近建设,扩大规模,以满足老商户和客户的需求。
其次搬迁与提升存在巨大的利益调节,该通过怎么样的跨部门跨区域协作?为什么温州东方灯具市场没有其他地方可以承接,一个年产值几个亿的市场,6个亿的土地赔偿,是否是一笔很亏的生意?为什么我们没有演化出灯具之都,而仅仅留下了一个拆迁的专业市场?我们看了其他中山与佛山的例子,发现专业市场是发展产业的入场券,一旦规划和配套得当,能成为国内顶级产业。
第二点,我们需要评估,现在哪些产业需要专业市场?哪些产业是我们温州民间强烈呼吁的,有生命力的,需要重建的?温州老牌的行业比如服饰行业,打火机行业,五金行业,哪几类市场与行业协会,是有强烈需求,重建一个市场,吸引周边甚至全国客商。
此外,一个顶级的专业市场需要什么配置?土地面积,上下游产业链的信心与共建,仓储以及物流的配套规划,人力资源配套与住房保障。
土地面积上,商贸城需要大量商铺面积,仓储面积,住房面积,服务业配套面积。此外,更加应该考虑工厂企业配套,只有商店没有仓库,没有工厂的规划残缺的。只有工厂-贸易-商客联动,相互协作,才能更加生产出好产品,厂房在商贸城车程1-2个小时内进行规划。另外,大量的低价住房面积,是开放给外来务工人员。这些外来务工人员刚刚到温州,动则元/月的房租,只会让越来越多的务工人员外迁。我们的土地*策,不应该为了房地产,而变相提高各项成本。如果租赁房租过高,企业与员工到头来还是会用脚投票。此外,现有的土地规划,也需要考虑电商配套,办公配套空间,预留空间给创业型团队。
从上下游产业链角度,这个市场必须要考虑到产业链特殊的需求,比如货运周转,货物轻重结合,体积重量密度结合。只有适合产业链特殊需求,才能精准服务好市场贸易和流通需求。良好的市场服务,又会吸引来贸易企业和工厂聚集,从而引来企业和商户回流。只有产业链整体成本降低,才能便利各个环节,因此带来整体的产品成本优势。而产业链的信心订单的增长来提升:公共成本降低,市场在商客中的知名度,产品的竞争力提升,这一切都形成正向循环。专业市场最好的信心就是市场口碑。我们在参加专业展会的时候,也需要看到,*府出面组织温州展团。
仓储以及物流的配套规划方面,现状是市区三区的仓储租金非理性的高,仓库一位难求,完全没有供应面积投放市场,面积只有萎缩与减少。物流配套也是一样,原先零星分布的托运部货车,都被城市化赶走,而单一物流市场瓯海潘桥物流园,实现不了最后10-30公里的方便配送,市区内的配送和线路不是那边方便,满足不了各个工业区需求。
目前棚改之下,外来务工人员租房成本实在太高,完全让渡给商品房,去解决住房问题。我们当前出台的*策完全都只是激励高端人才。然而外来务工人员结构性流失也是需要警惕的。另外,专业市场对于人力资源也是有非常大的传承意义。大体上一个行业的老兵,能够形成行业的中间或者顶尖力量。人力资源配套与住房保障,既要给基层员工普工一个住宿空间,也要有机构能够服务吸引各类用人和人才,还得提供人才培训培养的空间场地。
冻冰三尺非一日之寒,培育实用好用的专业化市场,凝聚的是几万人智慧与辛勤劳动。这些专业市场的贡献,不仅是服务于本土市场,更是温州产业的舞台,代表温州,在全国产业竞争环境中角逐。
作者:温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