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三国·探索真知·第1期文/无常奉天玉插图/嗜血的狼牙)
读《三国演义》的时候,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一个感觉,那就是汉末,以及三国前期,基本上人才遍地走,例如涿郡杀猪的屠夫张飞,便能大战四方,成为一代名将;曹操逃命时,遇上的中牟县令陈宫,便是一位顶尖谋士;甚至董卓麾下,一个小小的校尉华雄,便能让十八路诸侯胆寒不已。在这个时期内,不管是人才的数量,还是质量,都令人惊叹不已,算是人才的盛世。
可是到了三国后期,真正能够被称之为名将的人物,屈指可数;能够被称之为顶尖谋士的存在,更是绝无仅有。而且,在这一时期内,就算武艺最高强的名将,也少有人可以与吕布,以及刘备的五虎将比肩;再顶尖的谋士,也无法与诸葛亮庞统争锋。人才的数量和质量,都下降了不止一个等级。这种现象,为什么会出现呢?对于这个问题,小编认为主要与以下几个原因有关。
一、小说描写的侧重点不同
我们在学习写作文的时候,大约都曾被老师教导,一定要注意详略安排,其实,对于小说而言,也是同样的道理。小说的前半部分,主要写群雄争霸,以及曹操、刘备、孙权三人的成长与角逐,所以不管是谋士的勾心斗角,还是武将的对决,都描写的比较多,这种情况下,能够出场的文臣武将也就比较多,他们的能力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很容易让人感觉到,当时是人才的盛世,不管是数量还是质量,都无可挑剔。
可是到了三国后期,曹操、刘备相继去世,三方阵营都趋于稳定,小说描写的重点,则变成了每个阵营内部的明争暗斗,以及三国走向统一,在这个过程中,虽然依旧有武艺高强的名将,和智计超群的谋士出现,但是他们出场的机会比较少,实力也得不到体现,很容易给人一种,人才变少,而且能力堪忧的感觉。而且,这一阶段最重要的人才,不再是文臣武将,而是*治型人才,而这样的人物,在那要的乱世,很难有出彩的表现。因此,很多读者在读小说的时候,会出现这样的感觉。
二、时势造英雄
当然了,读者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感觉,并不完全是错觉,为什么要这么说呢?汉末以及三国初期,是一个真正的乱世,在当时仅是作为一个普通人,生命真的会低贱如蝼蚁,人们只能争相出头。当然了,那样的时代,也给很多人实现自己的野心,提供了一个巨大的舞台。在这种情况下,又有几个人不想努力拼一把呢?于是,在时代的影响下,大才的数量和质量,都令人惊叹,这样的状况,在每一个乱世都会出现。
到了三国后期,虽然天下还没有统一,三国之间依旧在不断的角逐,但是中原大地早已不再割据混乱,大多数人都能够安居乐业,当时早已不再是乱世,不再是孕育奇才最合适的环境,于是我们认知中的人才,数量和质量便会大量减少,反而更容易像盛世那样,产生一些*治型人才,而这样的人才,很难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让人印象深刻。
三、人口数量决定人才数量
如要抛开人才质量问题不谈,只说数量的话,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不容忽略的。在汉末时期,人口基数非常大,例如曹操仅是收降青州兵,就收了三十余万人,再算上他们的家属,大约有一百多万。可是,经过连年战乱,人口损失非常大,正如曹操诗中所言“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人口急剧减少了,人才的数量,又怎么会不直线下降呢?
本文所有资料均来自于《三国志》《三国志集注》《三国演义》等书,小编保证内容之真实性,同时无任何影射、不涉及任何*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