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牟县简介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从零开始读三国志第二期
TUhjnbcbe - 2025/7/30 10:53:00
北京比较好的实惠的白癜风医院 http://www.txbyjgh.com/

原版:光和末,黄巾起。拜骑都尉,讨颍川贼。迁为济南相,国有十余县,长吏多阿附贵戚,赃污狼藉,于是奏免其八;禁断淫祀,奸宄逃窜,郡界肃然。久之,征还为东郡太守;不就,称疾归乡里。

裴松之版:光和末,黄巾起。拜骑都尉,讨颍川贼。迁为济南相,国有十馀县,长吏多阿附贵戚,赃污狼藉,於是奏免其八;禁断淫祀,奸宄逃窜,郡界肃然。魏书曰:长吏受取贪饕,依倚贵势,历前相不见举;闻太祖至,咸皆举免,小大震怖,奸宄遁逃,窜入他郡。政教大行,一郡清平。初,城阳景王刘章以有功於汉,故其国为立祠,青州诸郡转相仿效,济南尤盛,至六百馀祠。贾人或假二千石舆服导从作倡乐,奢侈日甚,民坐贫穷,历世长吏无敢禁绝者。太祖到,皆毁坏祠屋,止绝官吏民不得祠祀。及至秉政,遂除奸邪鬼神之事,世之淫祀由此遂绝。久之,徵还为东郡太守;不就,称疾归乡里。魏书曰:於是权臣专朝,贵戚横恣。太祖不能违道取容。数数干忤,恐为家祸,遂乞留宿卫。拜议郎,常讬疾病,辄告归乡里;筑室城外,春夏习读书传,秋冬弋猎,以自娱乐。

光和末年,也是中平元年,公元年,甲子年,巨鹿人张角提出了一个口号“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中国历史上出现农民起义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活不下去了。为什么会活不下去,是因为失去了立身之本-土地。导致百姓失去土地有很多种原因,最主要的有三点,一、土地兼并;二、对外战争;三、天下大疫。先说第一点,外戚宦官的党锢之祸使得中央集权统治力被削弱,地方出现豪强地主,老子有云:人之道,损不足而益有余。加之汉代允许土地买卖,更加导致土地被兼并,失去土地的农民被迫成为雇农,成为低技术、可替代、没前途的廉价劳动力,就像现在的所谓的福报,你绝对不可能用月薪软妹币请得起一个熟练的农民工,但你有很大可能用不到软妹币的月薪选得到一个廉价大学生,更为悲哀的是,这部分大学生正是农民工培养出来的。再说第二点,东汉最大对外战争不是匈奴,而是西羌,从东汉伊始打到东汉末年,百年汉羌之战,导致民众徭役赋税极重,同时也加剧了汉末的土地兼并。最后说第三点,汉末疫情严重,对疾病缺少足够的认识,医疗资源匮乏,曹子建曾描述过这个景象:“家家有位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殪,或覆族而丧”。疫情除了加速土地兼并,还给了张角可乘之机,太平道广施符水,治病救人获得信众。翻译翻译就是,多喝热水,免疫力好的话,病就会好,但是当时的人们不知道自体免疫这回事,认为自己活下来的原因是太平道的符水,叮!太平道信众+1!正所谓人多力量大,在没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过去,人海战术就是王道,任你装备好素质高,照样堆死你。

言归正传,黄巾起势了,东汉中央如何应对呢?东汉中央采取了饮鸩止渴的方法,下放军权。自西汉实行推恩令削弱地方诸侯,为加强中央集权,设立监察刺史,有监察权无军权,东汉延续此例,一旦军权旁落,必然出现诸侯纷争的局面,而我们的曹孟德,恰逢其会,成为搅动时代的英雄。当时东汉中央委派左中郎将皇甫嵩和右中郎将朱儁率军平定颍川黄巾军,曹操官拜骑都尉属皇甫嵩统领随同作战,大破黄巾军后曹操升为秩二千石的济南国国相。之后曹操在济南任职时,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执政力,先把阿附贵戚、贪污腐败的八个县官上奏罢免,集中权力令行禁止,其次破除泛滥的迷信活动,驱逐违法乱纪的刁民,整个济南郡政治清明,裴版就背景详细情况展开来说,这里就不赘述。之前的反腐败得罪太多人,已至于被征召还东郡太守时,称病不去,裴版做了详细的解释,因为得罪人太多,怕被报复,所以称病归乡,在城外居住,春夏读书,秋冬游弋打猎,这应该是在养望。

原版:顷之,冀州刺史王芬、南阳许攸、沛国周旌等连结豪杰,谋废灵帝,立合肥侯,以告太祖,太祖拒之。芬等遂败。

裴松之版:顷之,冀州刺史王芬、南阳许攸、沛国周旌等连结豪杰,谋废灵帝,立合肥侯,以告太祖,太祖拒之。芬等遂败。司马彪九州春秋曰:於是陈蕃子逸与术士平原襄楷会于芬坐,楷曰:“天文不利宦者,黄门、常侍(贵)族灭矣。”逸喜。芬曰:“若然者,芬原驱除。”於是与攸等结谋。灵帝欲北巡河间旧宅,芬等谋因此作难,上书言黑山贼攻劫郡县,求得起兵。会北方有赤气,东西竟天,太史上言“当有阴谋,不宜北行”,帝乃止。敕芬罢兵,俄而徵之。芬惧,自杀。魏书载太祖拒芬辞曰:“夫废立之事,天下之至不祥也。古人有权成败、计轻重而行之者,伊尹、霍光是也。伊尹怀至忠之诚,据宰臣之势,处官司之上,故进退废置,计从事立。及至霍光受讬国之任,藉宗臣之位,内因太后秉政之重,外有群卿同欲之势,昌邑即位日浅,未有贵宠,朝乏谠臣,议出密近,故计行如转圜,事成如摧朽。今诸君徒见曩者之易,未睹当今之难。诸君自度,结众连党,何若七国?合肥之贵,孰若吴、楚?而造作非常,欲望必克,不亦危乎!”

前面谈到过一旦刺史有军权,自己既是监督者又是执行者,那么由权力带来的野心会很快膨胀,此时,冀州刺史会告知曹操以合肥侯行废立之事来取代灵帝,说明曹操已经拥有一定名望了,从裴版的补述中,已然可见曹操在政治上已经非常成熟,认为此时行废立之事并不可行,通过伊尹霍光事例对比古今行废立之事的必要条件和实力相类,深刻阐明一句“而造作非常,欲望必克,不亦危乎!”换成白话就是不作死就不会死。

原版:金城边章、韩遂杀刺史郡守以叛,众十余万,天下骚动。征太祖为典军校尉。会灵帝崩,太子即位,太后临朝。大将军何进与袁绍谋诛宦官,太后不听。进乃召董卓,欲以胁太后,卓未至而进见杀。卓到,废帝为弘农王而立献帝,京都大乱。卓表太祖为骁骑校尉,欲与计事。太祖乃变易姓名,间行东归。出关,过中牟,为亭长所疑,执诣县,邑中或窃识之,为请得解。卓遂杀太后及弘农王。太祖至陈留,散家财,合义兵,将以诛卓。冬十二月,始起兵于已吾,是岁中平六年也。

裴松之版:金城边章、韩遂杀刺史郡守以叛,众十馀万,天下骚动。徵太祖为典军校尉。会灵帝崩,太子即位,太后临朝。大将军何进与袁绍谋诛宦官,太后不听。进乃召董卓,欲以胁太后,魏书曰:太祖闻而笑之曰:“阉竖之官,古今宜有,但世主不当假之权宠,使至于此。既治其罪,当诛元恶,一狱吏足矣,何必纷纷召外将乎?欲尽诛之,事必宣露,吾见其败也。”卓未至而进见杀。卓到,废帝为弘农王而立献帝,京都大乱。卓表太祖为骁骑校尉,欲与计事。太祖乃变易姓名,间行东归。魏曰:太祖以卓终必覆败,遂不就拜,逃归乡里。从数骑过故人成皋吕伯奢;伯奢不在,其子与宾客共劫太祖,取马及物,太祖手刃击杀数人。世语曰:太祖过伯奢。伯奢出行,五子皆在,备宾主礼。太祖自以背卓命,疑其图己,手剑夜杀八人而去。孙盛杂记曰:太祖闻其食器声,以为图己,遂夜杀之。既而凄怆曰:“宁我负人,毋人负我!”遂行。出关,过中牟,为亭长所疑,执诣县,邑中或窃识之,为请得解。世语曰:中牟疑是亡人,见拘于县。时掾亦已被卓书;唯功曹心知是太祖,以世方乱,不宜拘天下雄俊,因白令释之。卓遂杀太后及弘农王。太祖至陈留,散家财,合义兵,将以诛卓。冬十二月,始起兵於己吾,世语曰:陈留孝廉卫兹以家财资太祖,使起兵,众有五千人。是岁中平六年也。

虽然边章、韩遂叛乱被一笔带过,但这次发生在西北部的叛乱给了本就动荡的东汉一记强烈的肾击,也开启了地方军阀武装割据的先例,是战争与混乱的序曲。前面提到了过百年汉羌战争,但实际情况要复杂的多,凉州多是汉羌杂居,一般来说,外族很容易被汉人同化,因为我们有礼仪之大、服章之美,而凉州恰恰相反,西汉时期大量移民西北,文化素质较低的底层平民和受刑的罪犯占比最高。延续到东汉弛刑徒徙边已成定制,文化修养与素质偏低的凉州移民在羌汉杂处的环境下更易于沾染羌人风俗,使得汉人羌化,但是,羌人武勇有余,机略不足,缺少智勇双全的领袖人物。上述地域背景,导致谋反的往往不是羌人,而是汉人,怎么样?古代中国就很内卷了!当然,这次边章、韩遂叛乱是被胁迫的,虽然嘴上说不要,但动作确是很诚实,毕竟黄巾之乱在前,也许搏一搏自己能从不受重视的边将一举成为天高地远的土皇帝。这次叛乱,不仅使得东汉关、陇之地的百姓民不聊生、流离失所,还大幅度削弱了东汉中央的军事实力。

曹操也做到了若有战,召必回,挂了典军校尉一职。刚好赶上灵帝去世,少帝刘辩继位,因少帝年少,何太后临朝摄政,大将军何进与袁绍谋划诛杀宦官,何后不听,何进便召董卓进朝,想要制衡何后。要是能跨越时空对话,我一定会对何进说:“人一定要靠自己!”裴版介绍了曹操的看法,处理的非常果断,不愧是经历过军政锻炼的人才!董卓未入朝而何进被杀,前期边章、韩遂叛乱导致中央军力衰竭,董卓携运势而来,废少帝刘辩而改立刘协,一时间京城大乱。董卓很看好曹操,加封曹操为骁骑校尉,共图大事。这时的曹操应该对董卓废立之事非常深恶痛绝,改名换姓,逃归乡里。中间被抓获,得一功曹相助,裴版述说为乱世之下,功曹不宜抓天下英雄俊才。后来董卓找由头杀了少帝刘辩和何后,曹操到陈留散财招募义兵,准备讨伐董卓。在已吾发兵,这年是中平六年、公元年,接下来是属于曹孟德的时代!

1
查看完整版本: 从零开始读三国志第二期